赵元溪却幽幽道,“即便要写,那也是写些能口口相传的故事,让人能通俗易懂,不能太过脱离现实,半真半假才能更让人相信!”
她组建的寻种小分队,人已经快聚集齐了,去六国收集种子的过程中,顺带散播一些“趣事”,倒也不难。
这些流言伤不了六国根基,但可以给那些统治者添些堵。
那些诸侯国明明都是半斤八两,非得搞点歧视,把秦国称呼为蛮夷。
对此,赵元溪只想说,菜就多练,别瞎哔哔!
人要做起坏事来,当真是不怕苦,不怕累。
令尹得了赵元溪的批准,立马就开始他作为野史第一人的创作,创作激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好在赵元溪做出了纸,不然还真经不起他造的。
他写得太多,流传的太广,以至于后世学者将他的胡编乱造,差点当成了正史。
比如说某国的王为了笼络朝臣,不惜以身相诱,君臣关系十分和谐,白天晚上都在一起,如胶似漆;又比如说某国的贵族为了让保住自己的荣华,不惜让自己的儿子去侍奉君上——
内容半真半假,让人浮想联翩。
古代为了能体现君主对于臣子的重视,君主往往愿意和臣子抵足而眠,可自从这些段子传开后,君王看宠臣的表情怪怪,臣子也对要陪睡的事情战战兢兢。
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许久没有去侣葛坞,赵元溪打算去看看自己的玉米长咋样了。
扶苏正好也从淳于越那边回来,这次赵元溪带着两个小家伙一起出发。
子婴十分兴奋,趴在马车边看着外面一片片的田地,“大母,那些麦苗长得都快比我还高了!”
扶苏从未离过王宫,来雍城的路上也因心事重重,没能仔细看看外面的世界,如今倒是长了见识。
他跟着子婴趴在一块,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
赵元溪跟着他们一起看过去,的确长得挺高的!
现在正值小麦的分蘖期,决定麦穗数量的时候,水肥都必须保证充足。
可赵元溪却看见田地里已经出现了轻微干裂,明显是土壤水分不够。
来这么久,赵元溪鲜少看见下雨。
她眉头紧皱,望着万里无云的天空,喃喃道,“不会出现旱情吧!”
对于农民来说,出现旱情,就意味着很可能今年会绝收,那是会饿死人的。
等赵元溪下了马车,看到地上晒得发灰的土,眉头皱得更深了。
这样的含水量,若是还不下雨,今年定然会收成大减。
雍城三水绕城,并不缺水,只要重修水渠,将雍水的水引入田地中,就能缓解的现状。
赵元溪暂时并不担心这里,她更担心的是整个秦国,若是秦国大面积遭遇旱灾,那将有数百万人都将面临吃不饱的困境。
可惜她身边也没有知道秦国天气情况的人,无法准确把握秦国全境的情况,但既然雍城都出现了缺水的情况,其他地方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见褚满身是泥的赶来,赵元溪微微叹息,“你这是挖水渠去了?”
“附近的几条溪水都断流了,我们只能将更远的河水引过来。”褚擦着额头的汗,点着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