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强调工人,也要强调农民,在寡头高度重视军队,甚至亏钱都要养着自己的军工厂的情况下,对城市路线要慎之又慎,但也并非完全照搬农村路线。
所谓“实事求是”,就是敌人的薄弱点在哪里就去哪里,力量在哪里集中就避开,在哪里分散就去发展自己的力量,就这个原则。
这个划分标准可以是城乡分异,可以是东欧和远东这样的地理方位分异,可以是农业区和工业区的经济地域分异等等,但无论哪个标准,敌人的力量必然是有一个集中的一端和分散的一端的,那就是阿芙乐尔要去往的地方。在全国建立详细周密的地区分部,详细调研考察,然后根据实际去谋划行动计划,这才是阿芙乐尔的道路。
这次莫斯科的行动,是一次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行动。
直接在莫斯科起事,那是不明智的。因为这里是对方防御最森严的堡垒,是各方争斗的寡头们都会默契地认可的一个“政治代表符号”。以初生的力量直接进攻最强大的阵地,这是很难成功的,必然会付出极大的伤亡和代价,搞不好还会前功尽弃。
即使非常幸运的成功了,那攻下了之后,也是很难守住的,在各方的反扑力量面前,即使匆忙号召起群众,也很难形成战斗力,毕竟现在的军事科技水平不是20世纪前期沙俄的那个样子,非专业的军事人员在战场上是很难起什么作用的。
既然守不住,那就要退出去,此时甚至连个根据地都没有,流浪的力量也很难保持战斗力和组织度,甚至有散掉的危险。那一切就都回到了原点,战略上的态势没有发生改变,主动权也依然在对方。这样战术上的胜利和战略上的失败是必须要避免的。
这是阿芙乐尔在这次行动前,做出的分析,并以此对莫斯科的行动分部作出了这样的指示“和平行动,争取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广泛的群众同情”。
而现在看来,她的目的,达到了。
在这个国度,旗帜埋入12月凛冬的泥土不过四十年,当年的青年一代,此时依然有大部分以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之躯活在世上,而最新的年轻一代,也在混乱中开始寻找起了他们历史上最辉煌的那段岁月留下的遗产。
天时地利人和皆在,一个“反省过的苏维埃”一经出现镜头面前,便席卷了包括西方在内的所有媒体的头条,有人庆贺,也有人悲鸣,同时新的宏伟蓝图,也在人民的心中重新于涅槃中开始锻造。
在这片大地上,理想的光芒,开始重新闪耀。
PS:大家新年快乐!现在是虎年第一天,祝大家新年行大运啦!
第259章混乱与变革的欧洲局势
今年的世界总体局势毫无疑问,是动荡的。
欧洲各国在德国革命成功的影响下,都开始纷纷不再稳定,法国、俄国先后开始爆发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法国甚至已经转入了武装斗争阶段。
东欧各国在俄联邦内部乱成一团,自顾不暇的时候,当然不再受俄联邦的干涉,其内部也开始出现大量的社会问题。
同时,从俄国境内发源的农业灾害和大规模的疫病,也开始迅速扩张。
在东欧,这个扩散速度还要更加快。毕竟东欧在冷战结束后,就成了米国为首的北约压迫俄国战略空间的前线,说的直白点就是“棋盘”,比“棋子”还低一个等级。
在长期的战略拉锯中,这些国家本身其实是没有什么发展空间的,而且经济上也和俄国一样,面临着无法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困境。而俄国还能卖资源,他们国家就那么大,没什么资源可卖。于是东欧纷纷衰落。
某克兰算是其中被折腾得最惨的,国家分裂内乱不断,工业体系基本全部垮掉,甚至沦为“欧洲子宫”。
某种程度上讲,东欧的各国算是享受了战败国待遇。
在虫群战争前,东欧本来就被折腾得没多少家底,在欧洲经济危机的海啸冲击下,这些年一直没缓过来,随后又面对着长期的战争拖累。
可以说,对于共和国援助的依赖,他们恐怕比大毛子还要高。其社会矛盾,当然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更重要的是,东欧,特别是波兰,在青年党的崛起和发展过程中,实际上承担了早期后方根据地的角色,这就意味着本地必然会有受到影响产生的有组织的社会组织。
青年党整体西迁进入德国境内之后,这里后来又有新布党的活动。
总而言之,单论地理范围而言,这里的星火,燃烧的恐怕比德国还要早。
同样,他们也面临着俄联邦的那个困境,就是已经无法摆脱共和国的援助了,他们的体量还不如大毛子,当然实际表现出来的镇压力度还不如毛子。
在西边的德国、法国先后有了熊熊燃烧的烈焰,东边俄国的社会运动发展也在经历了长期的酝酿之后,迎来了质变的时刻之时,东欧自然是不会稳定的。
从莫斯科的大游行开始之后半个月内,整个东欧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并且发展速度非常迅速,这里的左翼组织诞生发展的时间可比新布党还要早一些。
这个七月,注定是要在历史上留下“红色七月”的印记的。
当然,星火一旦燎原,后面就绝不会仅仅限于东欧平原,东南欧、高加索、中亚等地,都必然会先后受到波及。
从时间跨度来看,都是在人民德国建立之后不到一年时间内,开始蓬勃发展的。这就是的德国革命的示范作用。
当然,这样的发展对于米国为首的阵营来说,恐怕就不是什么好消息了,再这么发展下去,恐怕要不了多久,欧洲就要全部改旗易帜了。这对于米国来说当然是无法接受的,因此,加强对于欧洲历史进程的干涉,这是米国必然要做的事。
由于德国的阻挡,德国以东的干涉相对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意呆利现在站队立场很明确,地中海很难绕过去了,而且由于和共和国之间的约定,像当年苏俄革命时期那样直接派遣干涉军是很难的,于是大规模的扶持代理人,就是米国必须要做的事。
各种“人道援助”过境,无论是从意呆利走南线,还是从北欧走北线,都是问题不大的。
至于这些援助里面藏了多少私货,随行的人员有多少CIA的人,那就不知道了。
至于法国,那就相当困难了,其斗争的残酷程度将会是空前的。
唯一的好消息是,只要能在东南部站稳脚跟,甚至拿下科西嘉,那么新法共就可以背靠意呆利,将来向北发展还能和德国接壤,那么至少后方将会是无忧的。
黎塞留领导的革命军作为武装力量,在过去这段时间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反围剿,已经稳固了法国东南部这片区域的安全形势,并且开始了集中海军力量进攻科西嘉的计划,拿到科西嘉之后,就有了个相对陆地要更安全一些的贸易中转地,可以在这里比较稳定地进行经济建设了,甚至海军能控制法国经过南部的物资线路。
也就在同时,米国在7月21日,正式宣布了3。74万亿美元的对欧经济援助计划,由杜邦·罗斯福一手推动,并以强大的威信同时让自己获得了两党共同的支持,因此也可以称为“罗斯福计划”。
该计划的第一个目标是法国,实施起来在第一阶段主要是大规模的物资援助,低息贷款进行工业重建,让糜烂多年的法国经济尝试拥有部分造血能力。当然,为此,法国需要做出一些“法律和制度上的相应调整”,也就是满足米国提出的制度索求。甚至包括法国重新整顿后的财政体系,其主要领导官员名单都要交由米国“协商”。
第二阶段就是大规模的以贷款、财政援助、GDI联盟银行等形式,帮助法国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创造大量的需求,稳住社会经济,实现“将工人赶回工厂”的目的。这个方式颇有凯恩斯主义的特点。不过米国根本不在乎法国后面的经济会不会健康发展,只要能粗放地达到目的就行了。
第一阶段针对的主要是重建社会生产能力,而二阶段就是创造大规模的社会需求,让法国经济运转起来,基层有了收入,能消费了,国家体系能收上税了,一切都好说。顺带着,法国的经济命脉,基本就全部控制住了。
当然,法国仅仅是个开始,米国的目标后续对于东欧,甚至敌对了一个世纪的毛子,都不是不能考虑。
经济援助开路,随后才是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合作”。
法国现阶段,还是以法军自己接受援助之后进行围剿行动为主,不过效果并不好。
等这些援助落地了,深入的“军事联合”也就能开始了,比如组建一些“联合快反部队”等等都是很好的形式。毕竟和共和国有约的是“米军及GDI”不能直接干预,这些新建立的联合部队,就可以在这根红线上跳舞,试试共和国的态度。
与此同时,利索夫斯基的流寇军团,最近也在米国的一手策划下,开始逐渐南下,估计八月份,就会和黎塞留的部队硬碰硬地交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