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朱瞻基的话,夏原吉与蹇义毫不犹豫地摇头表示赞同。
*谁敢有异议?
报纸显然是为了宣传朝廷政策而设的工具。
民间原本就有邸报流传,况且太孙殿下还提出免费赠予百姓,这东西既不盈利,自然成了善政。
不仅他们本就没打算反对,即便真想反对,也找不出理由。
怎么能反对天下读书人知晓国事呢?
这消息一旦传出,哪怕不宣传,恐怕也会遭人唾骂吧。
两人的反应完全在朱瞻基预料之中。
夏原吉与他关系不错,再加上新盐之事,他是情理之中会支持的。
蹇义更简单,他还是太子詹事。
太子詹事不仅负责辅导太子,还要替皇帝传话,称他为皇帝亲信也不为过。
得到这两人的认可,朱瞻基心中最后一丝顾虑也消除了。
六部中最重要的不过户部、吏部和兵部。
至于礼部、刑部、工部,这三个部门的话语权远不如前三部。
眼下夏原吉已站在他这一方,兵部尚书金忠虽病重,但由杨士奇代理尚书一职,也是支持他的。
唯一让他摸不准的就是蹇义。
毕竟吏部被称为六部之首,而吏部尚书则被称作天官,权力地位显赫。
不过他对蹇义还是有所了解的,连自家祖宗都称赞此人诚实且有能力。
当年特意让蹇义留于身边整整九年,就是为了将他留给建文帝。
虽然朱允炆确实给他升了官,但却始终没有重用他。
蹇义长期处于边缘地位,齐泰、黄子澄掌权期间,朝中推行一系列改革政策,这也使得蹇义逐渐与建文帝产生分歧。
后来建文帝退位,朱棣入主应天府,蹇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归顺。
“既然两位尚书都没异议,那咱们就谈谈其他事务吧。”
朱瞻基笑着说道,接着继续道:
“李时勉之事让我对国子监大失所望。
为人师表者,却是一个见风使舵、追名逐利的小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更何况师生之间呢?这让我不得不怀疑由他教导出来学生的品行与才能。”
朱瞻基说完,看了夏原吉和蹇义一眼,随后说道:
“因此我想提出一个想法,想跟两位尚书商量一下。”
朱瞻基话音刚落,夏原吉和蹇义二人脸上露出了些许苦笑。
说到底,他们本只是想来打探点消息罢了。
如今这位皇太孙却抓住机会,显然不打算轻易放过他们。
听到朱瞻基提及国子监,他们岂会不知,一个李时勉根本填不满这位太孙的胃口,他这是把目标瞄准了整个国子监。
偏偏他们还找不出理由反驳,毕竟李时勉亲手将自己的把柄递到了太孙手上。
当老师的成了反复无常、追名逐利的小人,质疑这样的教师所教出的学生,这位太孙借机发挥再合适不过了。
“请太孙殿下直言。”
两人相视一眼,眼神中透着几分无奈。
早知如此,他们根本不会跑来打探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