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翘散由连翘一两(og)、银花一两(og)、苦桔梗六钱(g)、薄荷六钱(g)、竹叶四钱(g)、生甘草五钱(g)、荆芥穗四钱(g)、淡豆豉五钱(g)、牛蒡子六钱(g)组成。原方用法为共为散,每服六钱(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功效与主治
银翘散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证。症见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方解
方中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故为君药。薄荷、牛蒡子味辛性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解表散邪,此二者虽属辛温之品,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与大量辛凉药配伍,可增辛散透表之力,共为臣药。竹叶清热除烦,桔梗宣肺止咳,芦根清热生津,同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兼以清热解毒,为使药。
临床应用与现代研究
在临床应用中,银翘散广泛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属风热犯表证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银翘散具有解热、抗炎、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等作用。其可通过调节体温调节中枢,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对多种细菌和病毒有抑制作用,还能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医学心悟》对后世温病学展的影响
丰富辨证思维
《医学心悟》作者程国彭在书中提出了“医门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这八法为后世温病学的辨证论治提供了全面而灵活的思维方式。在温病的治疗中,可根据不同的病情阶段和证候特点,灵活运用这八种治法。如在温病初期,邪在卫表,多采用汗法以疏散风热,但又强调汗法要“取其微微似汗,不可令如水流漓”,以免伤津耗气,这与温病忌汗之戒并不矛盾,而是对汗法在温病中应用的细化和规范。
重视病因病机探讨
程国彭在论述疾病时,注重对病因病机的深入探讨。在温病方面,他认识到温病的生与外感邪气、人体正气以及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这种对病因病机全面分析的方法,为后世医家认识温病的本质提供了思路。后世医家在研究温病时,更加注重从整体观念出,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温病生、展和转归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提供方剂借鉴
书中记载了许多有效方剂,如止嗽散等。止嗽散虽非专门治疗温病之方,但对于温病过程中出现的咳嗽症状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其用药温润和平,不寒不热,对于温病后期,余邪未尽,肺失宣降所致的咳嗽,尤为适宜。这为后世医家在治疗温病兼症时提供了方剂借鉴,拓宽了用药思路。
《温病条辨》对后世温病学展的影响
创立三焦辨证体系
《温病条辨》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创立了三焦辨证体系。吴瑭根据《内经》中关于三焦的论述,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温病的生、展过程按照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位进行辨证。上焦温病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的病变,中焦温病涉及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等脏腑,下焦温病则以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的病变为主。三焦辨证不仅明确了温病不同阶段的病变部位和病理特点,而且揭示了温病由上焦向下焦传变的一般规律,使温病的辨证论治更加系统、条理清晰,为后世医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全面的辨证方法,与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相互补充,共同完善了温病的辨证理论体系。
规范温病治疗原则和方剂
书中根据三焦辨证,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的治疗原则和方剂。在上焦温病,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为主,如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剂;中焦温病,根据阳明热盛或太阴湿阻等不同证候,采用清热攻下、化湿醒脾等治法,如承气汤类、三仁汤等方剂;下焦温病,多以滋阴润燥、潜阳息风等法为主,如加减复脉汤、大定风珠等方剂。这些方剂针对性强,疗效确切,成为后世治疗温病的经典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展。同时,书中对于方剂的配伍、剂量、煎服方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为后世医家用药提供了规范和标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强调预防与护理
《温病条辨》不仅重视温病的治疗,还强调了预防和护理的重要性。书中提出了一些预防温病的方法,如“预护其虚”,即强调在平时要注意保养身体,增强正气,以预防温病的生。在护理方面,也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如对温病患者的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这些内容对后世温病的预防和护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人们认识到预防和护理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了温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康复质量。
促进温病学术展
《温病条辨》的问世,极大地促进了温病学术的展。它引了后世医家对温病学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许多医家在吴瑭的基础上,对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补充。例如,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对温病的理论和治法进行了整理和挥,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见解;雷少逸的《时病论》则对四时温病的辨证论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丰富了温病学的内容。同时,《温病条辨》也促进了温病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整个中医学术的展。
《温病条辨》中的银翘散以其独特的组方和显着的疗效成为治疗温病初起的代表方剂,而《医学心悟》和《温病条辨》两部着作则从不同方面为后世温病学的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温病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进步,对中医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它们是中医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值得后世医家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
暮色四合时,白骄阳赶到纺织厂职工医院。病房里,老工人李建国蜷缩在床,膝盖肿得亮,手指关节扭曲如枯枝。"白天轻,夜里疼得像有蚂蚁啃骨头。"老人说话时额头沁着冷汗。白骄阳注意到床头柜上摆着十几盒止痛药,翻开病历,各项检查指标却都正常。
"李师傅,您工作时是不是常接触冷水?"白骄阳按压老人膝盖的鹤顶穴,老人疼得倒抽冷气。"年轻时在染缸房,冬天也是赤手上工"话音未落,白骄阳已心中有数:"这是寒湿痹阻,日久化热。得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再配合中药熏蒸。"他掏出随身银针,在老人曲池、足三里等穴位行针,艾绒点燃的青烟袅袅升起。
白骄阳又详细的讲解了处理的思路与方药原理。
桂枝芍药知母汤联合针灸熏蒸治疗寒湿痹阻化热证的深度解析
一、桂枝芍药知母汤解析
方药来源与原文记载
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着《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原文载:"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该方针对风寒湿邪痹阻关节,日久化热伤阴的复杂病机而设,是张仲景治疗痹证的经典方剂之一,开创了寒热并用、表里同治的先河。
具体用药及用量
原方用量为:桂枝四两(g)、芍药三两(g)、甘草二两(g)、麻黄二两(g)、生姜五两(g)、白术五两(g)、知母四两(g)、防风四两(g)、附子二枚(炮,g)。现代临床应用中,常根据患者体质、病情轻重及药物质量进行调整,一般剂量范围为:桂枝-g,芍药-g,甘草-g,麻黄-g,生姜-g,白术-g,知母-g,防风-g,制附子-og(先煎o-o分钟)。
性味归经与功效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为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可驱散肌表风寒湿邪,通利关节。
-芍药: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既能制桂枝、附子之温燥,又可调和营卫,缓解筋脉拘挛。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调和诸药,补脾益气,缓解药物峻烈之性。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善开腠理、通毛窍,助桂枝祛在表之邪。
-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助麻黄、桂枝解表,且能和胃止呕,缓解温药刺激。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健脾燥湿、益气固表,既祛肌表之湿,又绝生湿之源。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制约方中温燥之品,防止化热伤阴。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协同麻黄、桂枝散风除湿。
-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络,祛除深层寒湿。
君臣佐使与配伍技巧
-君药:桂枝、麻黄、防风配伍,辛温散,祛风散寒,通利关节,针对风寒湿邪痹阻之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臣药:白术健脾燥湿,附子温肾散寒,标本兼治;芍药养血和营,知母清热滋阴,调和阴阳,防止温燥伤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