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药理:芍药内酯苷抗焦虑、镇静,缓解慢性胆囊炎患者的肝郁化火证候,调节自主神经。
四、使药:调和诸药,引药入经
炙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能:补脾和胃,益气复脉,调和诸药,缓解药物苦寒伤胃之弊,《伤寒论》中常用其“缓急止痛”。
-现代药理:甘草酸抗炎、抗溃疡,保护胃黏膜,协同增强利胆药物的作用。
【君臣佐使配伍构思与协同效应】
一、配伍核心:“通”“补”“清”三法合一
君药通瘀:柴胡疏通气机,郁金、川芎、丹参活血破瘀,四药合用,疏通气、血、胆三经瘀滞,针对“肝胆瘀阻”核心病机,如《血证论》所言“瘀血踞住,荣卫不通,转郁而化热”,先破其瘀,方解其热。
臣药通利:香附、木香、枳壳、青皮理气行滞,解气郁之“标”;茵陈、黄芩、栀子、金钱草、鸡内金清热利胆,解湿热之“结”,气行则血行,热清则津畅,共助君药利胆通络。
佐药护正: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防老年人“久病脾虚”,一则杜生湿之源,二则助气血生化,使攻邪而不伤正;赤芍、桃仁、红花、延胡索加强逐瘀,白芍柔肝养阴,平衡全方温燥之性。
使药调和:炙甘草缓急止痛,协调诸药性味,引药力入肝胆经,兼护胃气。
二、药物协同效应
气血同调:柴胡+郁金(气病及血),川芎+丹参(血药行气),香附+青皮(气分破结),桃仁+红花(血分逐瘀),体现“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理论,气滞血瘀同治,增强止痛利胆效果。
肝脾同治:柴胡+白芍(疏肝柔肝),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茯苓+甘草(培土生金),既治肝病传脾之虞,又补老年人脾虚之本,符合《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
清利相合:茵陈+栀子(清热利湿),金钱草+鸡内金(利胆化石),黄芩+郁金(泻火行瘀),针对慢性胆囊炎常兼有的湿热内蕴,使热得清、湿得利、瘀得化,胆汁排泄复常。
动静相制:香附、木香、枳壳(动药行气)+白芍、甘草(静药缓急),活血药(川芎、丹参)与养血药(白芍)配伍,攻伐而不伤正,灵动而不耗散,适合老年人“虚实夹杂”体质。
三、现代药理协同机制
利胆排石:金钱草、郁金、木香促进胆汁分泌,调节胆汁中胆酸胆固醇比例,抑制结石形成;鸡内金、茵陈加胆色素排泄,预防泥沙样结石堆积。
抗炎镇痛:柴胡皂苷、黄芩苷、芍药苷抑制nf-kb炎症通路,减轻胆囊壁充血水肿;延胡索乙素、甘草酸中枢及外周双重镇痛,缓解慢性钝痛及急性作痛。
改善微循环:丹参、川芎、红花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修复胆囊壁缺血缺氧损伤,预防纤维化及粘连。
调节免疫:党参多糖、茯苓多糖增强老年患者免疫监视功能,减少胆道反复感染,白术、甘草调节肠道菌群,阻断“肠-肝轴”异常激活。
【结语】
本方紧扣“肝胆瘀阻”病机,融理气、活血、清热、利胆、健脾于一炉,既针对老年慢性胆囊炎“久病多瘀、多虚、多兼湿热”的特点,又体现“攻补兼施、气血同调”的配伍智慧。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全方通过多靶点、多途径改善胆道动力、控制炎症、保护黏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提供了临床依据。临床使用时,可根据患者寒热虚实偏颇调整药量,如兼阴虚加麦冬、石斛,兼寒凝加桂枝、干姜,随证化裁,方得仲景“辨证论治”之妙。
复诊情况
利胆初效,症状撕开突破口
反馈:服药天后,晨起口苦减轻,胃脘胀闷从「持续痛」转为「餐后阵性」,仍有嗳气,大便变松软,夜眠稍安。
查体:墨菲征阳性(明确!),舌苔黄腻稍退,脉弦细(气滞兼脾虚显)。
用药分析:外院抑酸药未缓解症状,反而是利胆药起效,印证病机关键在胆。调整:
-减奥美拉唑(避免长期抑酸影响胆汁排泄),加「木香g+鸡内金g」增强胃肠-胆道协调动力;
-增党参g(老年人久病多虚,防利胆药耗气)。
病情突破:次明确「胆源性胃痛」——胆囊炎症刺激内脏神经,疼痛投射至胃脘区,与胃黏膜轻度炎症形成「症状叠加」,导致临床误判「以胃为主」。
剥离假象,胆病本质渐清晰
主诉:餐后右胁胀痛明显,偶有肩背放射痛(典型胆绞痛放射),嗳气减少,仍有乏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复查:血常规正常(无急性感染),肝功能:γ-gt轻度升高(胆道损伤标志)。
白医生思路:抓住「放射痛」这个核心——胃病史年,而放射痛是近期新出现的「胆病特异性症状」,提示慢性胆囊炎急性化趋势。
处方升级:
-强化利胆:金钱草og(溶石利胆)+延胡索g(针对性缓解胆绞痛);
-活血破瘀:加丹参g+桃仁g(改善胆囊壁微循环,防纤维化);
-停用丹参滴丸(冠心病无急性作,避免活血药重复使用)。
关键判断:老年患者多系统疾病共存时,医生易被「已有诊断」锚定——冠心病st段改变可能是长期高血压所致,而非当前胸痛主因,需动态对比症状与检查的时效性。
正邪博弈,标本兼顾破僵局
症状:右胁痛频次减少o,胃脘仅在过饱时微胀,晨起口干而非口苦,大便成形,舌质暗转淡红,苔薄黄。
问题暴露:黄阿姨诉「过去总以为是胃不好,不敢吃鸡蛋,现在吃水煮蛋居然不难受了」——提示胆汁分泌功能在恢复(胆汁不足时难以消化脂肪)。
用药微调:
-减黄芩、栀子(湿热已去,防苦寒伤脾),加白芍g(柔肝缓急,针对老年人肝阴渐虚);
-增白术g(健脾治本,因利胆药长期使用可能耗伤脾胃之气)。
病机转折:从「瘀热互结」转为「气滞兼虚」,治疗从「攻邪为主」过渡到「攻补兼施」,体现《内经》「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
拨云见日,胆囊功能显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