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禾穿越泥泞的沼泽,翻越险峻的山峰,终于在一片云雾缭绕的山谷中,见到了女娲。女娲身披五彩霞衣,面容慈祥而庄重,周身散着柔和的光芒。青禾跪倒在地,哭诉着人间的惨状,祈求女娲娘娘拯救苍生。
女娲望着远方被洪水肆虐的大地,眼中满是悲悯。她长叹一声,说道:“天地失衡,生灵涂炭,我自当尽力挽救。但要补天,需寻得五彩石,将其熔炼成浆,方能填补天穹裂缝。”青禾听闻,毅然表示愿意跟随女娲,一同寻找五彩石。
女娲带着青禾,开始在云台山一带四处寻觅。她们踏遍了每一座山峰,探寻了每一处洞穴。在寻找的过程中,她们遇到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凶猛的野兽袭击、恶劣的天气阻碍,但女娲和青禾始终没有放弃。
石隐云巅
一日,女娲和青禾来到云台山的一座高峰下。这座山峰高耸入云,山顶被浓厚的云雾笼罩,仿佛隐藏着无尽的秘密。女娲感应到,五彩石就在这座山上。
她们开始攀登这座险峻的山峰。山路陡峭,岩石松动,每走一步都充满危险。青禾不慎失足,险些坠落悬崖,幸好女娲及时出手,将她拉了上来。经过漫长的攀爬,她们终于来到了山顶。
在山顶的一个巨大洞穴中,五彩石散着绚丽的光芒。然而,这些五彩石被一种神秘的力量守护着,每当有人靠近,便会有强大的能量冲击。女娲施展神通,与守护力量展开对抗。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斗,女娲终于破除了守护力量,成功取得了五彩石。
但此时,女娲也消耗了大量的神力,身体十分虚弱。青禾看着疲惫的女娲,心中满是心疼,她小心翼翼地守护在女娲身边,照顾她恢复体力。
神火炼石
女娲恢复体力后,决定在山顶架起神火,熔炼五彩石。她运用神力,召唤出三昧真火,火焰熊熊燃烧,照亮了整个天空。女娲将五彩石放入火中,五彩石在火焰中不断翻滚,渐渐融化。
然而,熔炼五彩石并非易事。火焰的温度极高,对女娲的神力是巨大的考验。随着熔炼的进行,女娲的脸色越来越苍白,但她咬紧牙关,坚持着。青禾在一旁焦急地看着,却无能为力,只能默默为女娲祈祷。
就在五彩石即将熔炼成浆时,突然一阵狂风袭来,试图吹灭火堆。女娲拼尽全力,用身体护住火焰。青禾见状,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与女娲一起对抗狂风。在她们的努力下,狂风终于被击退,五彩石也成功熔炼成了五彩石浆。
补天壮举
女娲托起五彩石浆,飞向天空。她来到天穹的裂缝处,将石浆一点一点地涂抹在裂缝上。每涂抹一处,裂缝便开始愈合。然而,裂缝实在太大,女娲的神力渐渐不支。
青禾在地面上看着女娲艰难地补天,心急如焚。她突然想起,传说中人们的信念和力量可以增强神灵的能力。于是,她开始大声呼喊,号召周围的幸存者们一起为女娲祈祷。人们纷纷响应,他们的声音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女娲感受到了这股力量,她的心中充满了感动。她咬紧牙关,拼尽最后的神力,将最后一处裂缝补好。天空终于恢复了完整,洪水也渐渐退去。
女娲完成补天壮举后,力竭而逝。她的身体化作了云台山的山峦,她的五彩霞衣化作了山间绚丽的云霞,她的慈悲和无私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人们为了纪念女娲,将这座山命名为女娲山,世世代代传颂着她的功绩。
五行山志:天地玄黄录
五行初现
太古时期,混沌初开,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在云台山这片土地上,五行之气自天地交合处奔涌而出。西方岩壁泛着金属般的冷冽光泽,如利剑直插云霄;东方密林郁郁葱葱,千年古树盘根错节;南方山涧溪水潺潺,终年流淌不息;北方偶有地火喷涌,炽热岩浆在黑暗中划出赤红色的轨迹;中央沃土厚实,孕育着无数生灵。先民们目睹此景,将这座蕴含天地五行之力的山脉命名为“五行山”。
商末周初,姜子牙奉命封神。他巡游天下时途经五行山,立刻被这里浓郁的五行之气吸引。彼时,五行山周边常有妖兽作乱,姜子牙决定在此设坛做法,以五行之力降妖除魔。他取东方神木为桩,南方火石为引,西方精金为刃,北方玄冰为鉴,中央厚土为基,布下五行困魔阵。当妖兽再次来袭,姜子牙手挥打神鞭,口中念念有词:“五行轮转,天地为凭,邪祟退散!”瞬间,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力化作五色光芒,将妖兽困于阵中,最终将其化为虚无。此事过后,五行山的威名在方圆百里传开,人们坚信这里是受到神灵庇佑的圣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五行秘境
春秋战国时期,五行山吸引了众多方士和修炼者。其中,一位名叫玄机子的道家高人在此隐居。他遍访五行山的各个角落,现山中存在着五个神秘的洞穴,分别对应五行属性。
金洞位于西方山腰,洞内布满天然形成的水晶矿脉,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金色光芒,寒气逼人;木洞藏于东方密林深处,洞口藤蔓缠绕,洞内生机盎然,四季如春;水洞在南方山谷,洞口瀑布飞泻,洞内暗河纵横,水流声如环佩叮咚;火洞地处北方峭壁,洞口热浪扑面,洞内岩浆翻滚,红光冲天;土洞位于中央山丘之下,洞内土质温润,散着古朴的气息。
玄机子在五个洞穴中分别闭关修炼,领悟五行之道。他在金洞中感受金属的锐利与坚韧,锤炼自身意志;于木洞体会生命的生生不息,参透自然奥秘;在水洞顺应水流的变化,领悟以柔克刚之理;在火洞直面烈焰的灼烧,锻炼心性;于土洞吸纳大地的厚重,沉淀心境。经过数十年的修炼,玄机子终于领悟五行相生相克之法,自创出五行轮回诀,成为一代宗师。他的事迹在修行界广为流传,吸引了更多人前来五行山探寻修行奥秘。
五行之争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方势力纷争不断。一支神秘的墨家分支为躲避战乱,逃入五行山。他们现山中蕴含的五行之力不仅可以用于修炼,还能制作威力强大的机关器械。于是,墨家众人利用五行特性,在山中建造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
城池以中央土城为核心,东方木城设机关陷阱,西方金城用精铁打造城墙,南方水城引水环绕,北方火城布置了火攻装置。这座五行城凭借独特的防御体系,多次抵御外敌入侵。
然而,五行城的秘密很快被各方势力知晓。楚汉相争时期,刘邦和项羽的军队都想占据五行山,获取五行之力。一场激烈的争夺战在五行山展开。墨家众人凭借五行机关与敌军周旋,但面对强大的军队,他们渐渐力不从心。关键时刻,一位墨家少年临危受命,他巧妙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调动山中五行之力,引了一场地动山摇的自然现象。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力相互碰撞,形成强大的能量风暴,将敌军击退。这场战役后,五行山的神秘力量更加令人敬畏,也成为了兵家不敢轻易涉足的禁地。
五行传承
唐宋时期,五行山成为了文人墨客和佛道修行者的向往之地。佛教禅宗大师慧远在五行山建立寺庙,他认为五行之力与佛法中的“地水火风空”五蕴相通,在此修行可更快领悟佛法真谛。寺庙的建筑巧妙融合五行元素,大雄宝殿以土为基,庄严稳重;钟楼以金为饰,声音宏亮;藏经阁依水而建,宁静清幽;禅房隐于林间,充满生机;佛塔高耸入云,象征火的升腾。
与此同时,道教全真派也在五行山建立道观。道士们在此研究五行炼丹之术,他们采集山中的五行灵材,按照五行相生之法炼制丹药。传说这些丹药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延年益寿。
文人墨客们则在五行山寻找创作灵感。大诗人李白游历五行山时,被这里的壮丽景色和神秘氛围所感染,挥笔写下:“五行巍峨镇乾坤,灵气缭绕醉诗魂。他日若遂凌云志,愿化清风伴此山。”这些诗词歌赋进一步提升了五行山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了集宗教、文化、修行于一体的圣地,五行山的传说也随着这些作品流传千古,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北顶记:玄天证道录
玄帝降世
殷商末年,净乐国皇后善胜夫人梦中吞日而孕,怀胎十四个月后,于三月初三诞下太子。太子自幼聪慧过人,却厌恶宫廷奢靡,常独坐深宫凝望北方玄色天际,似有天人感召。十二岁那年,太子偶遇紫虚元君,元君见其根骨奇佳,遂授以无极上道:“北方有山,名曰云台,乃玄元真气汇聚之地,可证大道。”
太子辞别双亲,踏上西行之路。途经黄河时,风浪骤起,一叶扁舟在惊涛中摇摇欲坠。危急之际,太子闭目凝神,忽有玄武神龟浮出水面,背负他安然渡江。待至云台山下,只见山峦云雾缭绕,五峰环拱如莲,山间隐隐传来钟磬之声。
云台苦修
太子寻至山腰,见一洞穴幽深静谧,遂在此结庐修行。洞内四季如秋,寒气侵骨,太子却赤足散,每日以山泉润喉,食松柏果实充饥。每逢朔望之夜,他便登上峰顶,面对北方星空,持剑演练先天剑法,剑气与星光交相辉映。
修行至第七年,魔王派遣三妖前来试炼。为的魅妖化作倾城女子,以柔媚之姿靠近:“公子苦修寂寞,何不随我尽享人间欢娱?”太子不为所动,挥剑斩出一道青光,魅妖化作青烟消散。次日化形为巨蟒的妖物张牙舞爪扑来,太子以剑画符,蟒蛇被金光缚住,化为山石。最后一妖施下迷障,令太子陷入父母病重的幻境,太子咬破舌尖,以血书道:“大道不成,誓不还朝!”幻境轰然破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玄天证道
苦修四十二载后,九月初九清晨,云台山突然瑞彩千条,异香扑鼻。紫虚元君与玉帝使者降临,授太子以“玄天上帝”尊号。霎时,五色祥云托起太子,直上九霄。临行前,太子将随身佩剑插入山崖,剑柄化作一座石殿,即后来的玄帝殿。
消息传开,四方道众纷至沓来。东汉年间,批信徒在玄帝殿旁搭建草庐,供奉真武神像。至唐宋时期,朝廷敕建道观,取“北顶”之名,与南方武当山遥相呼应。道观依五行方位布局,前有灵官殿镇煞,后设藏经阁纳气,主殿玄帝殿内,真武大帝披跣足、仗剑而立的铜像重达千斤,目光如炬,似可洞察人间善恶。
北顶春秋
明朝永乐年间,朱棣因“靖难之役”登基,自诩真武大帝转世,敕令大修北顶道观。工部调集万名工匠,历时十载,建成九重宫阙,琉璃瓦与青山相映,金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逢三月三诞辰与九月九飞升日,朝圣者从北方各地涌来,山道上旌旗蔽日,钟鼓之声三日不绝。
清康熙年间,北顶道观迎来一场浩劫。因教派纷争,一场大火烧毁半数建筑。幸存道士守着残垣断壁,在焦土中拾得半块玄帝碑,碑文“大道无为”四字历经火炼反而更加清晰。道士们以此为信念,化缘十年,终于重建主殿。
岁月流转,北顶道观见证无数信徒的虔诚。有人在此求得子嗣,有人许愿祛病消灾,更有修行者在此参透天机。如今,山门前的千年古柏依旧苍翠,枝干上系满祈福红绸,随风飘动,似在诉说着千百年来真武大帝与北顶的传奇。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dududu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