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薛禄、胡长勇这样的高手,又因此次还需与蒙古人接触,便又到中卫营拉上顾明和两位老付,三位蒙古同胞。
总共凑齐了十二人。
顾明等三位蒙古同胞曾与李武一同去过漠北,猎过狼群,在冰天雪地中同行过。
加之这段时间的相处,足以信任。
待他确定好团队,随时可出发之时,当天便赶往燕王府。
朱棣见到李武后,并未立刻提及公务,而是笑着问道:“家中安排妥否?马仁等人可还可用?”
“多谢殿下关心,家中已安置妥当,随时可以启程。
至于马仁他们,说实话,真是让我惊喜。”
朱棣饶有兴致地看着李武。
李武笑道:“马仁他们第二天就在家中养了两条大狗。”
朱棣一怔:“你家之前没养过两只看家护院的狗吗?”
李武苦笑着摇头,他向来没有养宠物的习惯,而且后世的事就更不用说了,谁能记得养狗最初是为了看门护院呢?
张玉清她们或许知道,但家里女儿多,还有两个调皮的孩子,哪有精力养?连孩子都顾不过来。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有人专门照看狗,就算小六、小七调皮跑去逗狗,也有大人在场,不会被狗咬。
说起这事,李武第一次见到那两条狗时,心里的踏实感就油然而生。
朱棣忍俊不禁地摇摇头,不知该如何评价李武。
然而,渐渐地,朱棣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收起笑容,显得格外威严。
他递给李武一本册子。
李武接过,刚要翻开,朱棣的声音便响了起来。
“你自己决定,要不要看这本册子。”
李武心中一震,立刻意识到这本册子非同小可。
看过之后,无论身处何地,他都将无法摆脱朱棣的影响,只要稍有三心二意,恐怕朱棣不会轻易放过他。
然而,若换作旁人或许还会权衡利弊,考虑对人生、未来的影响,但李武根本无需多想。
朱棣的势力如日中天,不投靠简直愚不可及。
李武随后翻开那本册子。
一直在留意李武表情变化的朱棣满意地笑了,觉得自己对他寄予厚望并未落空。
册子里列着几人的名字,旁边写着各自的职务。
李武仔细一看,发现这些人全都分布在辽东各处。
这时朱棣开口说道:
“你把这些名字记下来,在辽东若有困难可向他们求援,特别是关于蒙古人今年冬天会聚的情况,这件事不必过于谨慎,让应天知晓也无妨。
不过刺杀察罕的事,还得靠你亲自出手。
首先,辽东各地耳目众多,借助他人之力容易牵连王府,毕竟察罕终究是大明的侯爵,一旦朝廷追究起来,我可以推脱,你却无法回避;其次,参与的人越多,你暴露的风险越大,你知道暴露的后果吗?”
“知道。”
李武回答。
实际上,朱棣想要除掉察罕,不过是给蓝玉一个警告,但此事绝不能让蓝玉查出端倪。
只要蓝玉将矛头指向朱棣,恐怕又要掀起波澜。
这也是朱棣派遣李武远赴辽东而不启用当地人的原因。
即使朱棣在辽东的人再可靠,在这件事上他也信不过。
他们不像李武,一家老小以及李武的前途都掌控在朱棣手中。
如此一来,即便事情败露被追查到,朱棣也可以将责任推给李武,李武则只能默默承受,无话可说。
“对了,察罕此行到辽东究竟做了些什么,你也尽量了解清楚。”
朱棣忽然想起这一点,叮嘱道。
李武答应下来。
随后,李武与朱棣围绕此次入辽之事继续交谈了一阵,直到李武没有疑虑,才起身告辞。
可是,李武刚站起来准备离开时,朱棣再次叫住了他。
朱棣注视着李武,似乎在沉思些什么,过了片刻才开口说道:“办事要小心,别刚担起重责就栽在里面。”
李武点头致谢,并顺便表明了自己的决心。
李武离开燕王府回到家后,发现张玉清已经为他整理好了行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