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比你爹富什么鬼 > 第77章 邵氏影业(第1页)

第77章 邵氏影业(第1页)

这份传媒版图的扩张,始于一个意外契机。无线电视台创始人利孝何的突然离世,让何风云嗅到了机会。那位掌控着无线过半股份的掌门人,在1980年某次董事会议中途倒下,再也没能醒来。

他的遗孀利陆燕群,在丈夫死后自认不擅电视台经营,立即开始抛售电视台股份,随后转战金融市场。

何风云的商业运作让和记黄埔稳步发展,却也因积极收购和记股票,成为她道路上的阻力。不过利陆燕群十分明智地将电视台股份作为筹码,与何风云谈判达成共识,互售股票。

不过,何风云卖给利陆燕群的股票存在限制,对方只能将其出售给何风云,而何风云将以当时的市价回购。

关于无线电视台的股权交易,何风云没有选择独吞,而是拉上邵氏掌门人邵东来联手介入。毕竟邵家与何氏三代交好,何风云不可能闷声不响就拿下无线话事权。

双方达成协议后,何风云与邵东来联手吃下利氏家族抛售的股份。交易尘埃落定,何家少爷照旧不插手具体经营,把董事会主席的位置留给邵爵士坐镇——前世历史早已证明,这位娱乐大亨的操盘手腕堪称顶尖。

邵东来接到合作邀约时心头暗喜。他早有意向收购利家股份,只是苦于现金流吃紧不便全盘接手。如今何家少爷主动递来梯子,正好解了燃眉之急。几轮资本运作后,邵氏最终拿下25%股权,何风云则斩获33%份额,加上原有持股,双方分别握有45%和48%的绝对控股权。

按照事前约定,何风云爽快交出董事局权杖。

时间来到1981年,何家资本再度出手,将港岛另一家老牌电视台丽映台收入囊中。这家后来更名亚洲电视的机构,在何风云手中有了新定位——当无线继续走免费路线时,亚视将重启收费模式。事实上丽映台早年本就是收费台,只是被无线逼得被迫开放免费信号。

不过何风云收购亚视并非冲着盈利,更多是给美国那边凤凰科技研发的卫星传输技术提供试验场。当然,顺带还能试水收费电视市场。

何风云重点打造的收费专区,规划了三大核心板块:体育竞技、环球资讯与娱乐综艺。

体育板块以绿茵赛事为核心卖点,首推英吉利超级联赛的巅峰对决。彼时亚洲区域的赛事转播权尚处价值洼地,何风云斥资五千万美金拿下欧洲五大联赛远东转播协议,唯独东瀛市场被排除在外。这个岛国向来拥有独立版权体系,任何内容授权都需单独洽谈。

押注足球赛道源于港岛独特的观赛生态,街头巷尾的赌球文化蔚然成风,这种偏好或许与英吉利足球文化的长期浸润有关。相较之下,篮球运动在此地始终未能掀起同等热潮。

早在七十年代,佳艺电视台就曾试水足球直播,但卫星传输的巨额成本最终令其难以为继,三年后黯然退场。

环球资讯频道承载着何风云的战略布局。他并不急于在此板块盈利,而是着力塑造“中立客观“的舆论公信力,为日后在国际舆论场发声积蓄势能。其终极愿景是在港岛、东南亚乃至全球华人圈层,建立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闻话语体系。

娱乐综艺板块尚属试验性布局,何风云在等待市场反馈的同时,也在观望旗下影视制作班底的成型进度。

他的内心难得燃烧着愿景,即便需要持续输血,也要打造出提供精品内容的用户付费市场。

当下资讯洪流中,普罗大众对国际时事的关注度确实有限。

不过综艺频道仍未正式启动,关键症结在于影视制作团队尚未完成组建。

此刻他亲临五台山,目标并非亚视大楼,而是径直走向无线电视总部。此行目标十分清晰——拜会邵东来。

无线传媒总部大厦内,方义华引着何风云穿过走廊。邵东来正在办公室翻阅文件,见二人推门而入,立刻起身相迎。

“什么风把你吹来了?”邵东来笑着示意助理端来茶点。两家多年交情加上股权关联,他对这位后辈总多了几分亲近。

何风云接过青瓷茶盏,单刀直入道:“邵伯,今天来谈笔生意。”

“哦?”邵东来有些惊讶。

“听说邵氏今年没投几部电影?是您对这门生意没兴趣了吗?”

邵东来眼里精光微闪:“你想玩电影?可那点票房……对你们和记黄埔来说,也不过九牛一毛吧。”

“我看中的不是票房。九龙仓和和记马上要在港岛、东南亚铺开城市综合体开发计划,每个CBD都要配顶级影院。”

何风云继续道:“欧洲收购的LV、迪奥、纪梵希都要入驻商场。但光卖货不够,得让客人愿意来消磨整天。而电影能够成为留住客流的磁石。还能成为比报纸刊登更吸人眼球的生动广告!”

影视广告植入在八十年代还是新鲜事物,港岛最早吃螃蟹的正是后来创办德宝影业的潘笛声。这位钟表世家的公子哥靠着国际名品代理生意起家,把电影银幕变成了奢侈品橱窗。

何风云比谁都清楚爆款影视剧对品牌塑造的乘数效应。他记得后来有部《疯狂的石头》,黄博叼着面包狂奔时那句“班尼路,牌子货“,让这个平价品牌身价暴涨;《蜗居》里张嘉译摸着方向盘说“是男人就该开路虎“,直接把英伦越野车捧成身份象征。

这才是他布局文娱产业的真正野心,当未来二十年内地年轻人看着盗版港片,银幕里反复出现的时代广场、纪梵希手袋、何氏集团logo,会不会就此烙下“高端“的认知钢印?至于票房和收视率那点碎银子,在他的计划中连边角料都算不上。

听完年轻人勾勒的蓝图,邵东来满心欣赏,同时也不由苦笑:“我们这些老古董光盯着票房分账,还真不如何生看得通透。”

邵东来笑着看向何风云:“那么,何生当真要接手邵氏?”

“只要您老肯放,院线片库连带公司班底,我全要。”

何风云答得干脆。邵氏院线不仅遍布港岛,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有布局,连日本澳洲都设了放映点。

邵东来沉吟思索,如今嘉禾新艺城势头正猛,邵氏确实有些吃力。

“三亿,院线人员加片库都给你。”

“这价太低了!”

何风云有些惊讶,刚要推辞,对方反而摆手止住。他向来把对方当自家子侄,自然不愿多占便宜。

见邵东来态度坚决,何风云不再坚持:“那邵家永久持有集团10%股份,董事局永远有邵家人席位。邵氏招牌绝不更名,您永远是名誉主席。”

这话戳中老人心事。从上海滩的天一公司到南洋影业,邵家三代人把心血都浇在电影上。如今交托给这个看着长大的后生,倒比交给自家儿孙放心。

“哈哈,咱们都是老相识,少说肉麻话了。“邵东来乐呵几下,又开始摇头叹气,“实话讲,维明维忠两兄弟在无线台闹得厉害。老大去管新加坡产业还行,老二成天怨我偏心。你和他投缘,不如让他跟着你干。他们熟悉电影行业,也能派上些用场!“

何风云闻言摇头苦笑。

家务难断,这话放在邵东来身上再贴切不过。

当年邵东来与原配离异后,四个子女便随母亲迁居南洋。两个女儿成年后远嫁英伦,长子邵维明与次子邵维中自幼被送往新加坡,由大伯邵仁枚亲自教养。直到前些年兄弟俩学成归来,方才进入邵氏集团任职。

最令外界议论纷纷的,是方义华始终未得名分。这位陪伴邵东来近三十载的红颜知己,虽已执掌TVB日常事务,却始终未能踏入邵家祠堂半步。邵家兄弟对这位“准继母“的芥蒂,成了横亘在父子间的冰墙。

“阿明在吉隆坡筹建新院线,阿中跟着我在清水湾片场学制片。这两个孩子,总归要学着扛起家业。“

何风云会意点头。

何风云早年赴新加坡发展时,便与邵家长兄邵维明交好,同乡情谊让双方走动频繁,逐渐建立了深厚交情。

邵东来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当即将两个儿子召至办公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