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也可以走一样的路啊。
而以太子少傅为首的一派,则觉得应该帮真正有能力的清流和寒门,这才是如今朝上的中坚力量,也是最有话语权的一批人。
没有人能逆着历史的潮流而上,科举取代世家,就是当下的主流,势不可挡。
他们又何必去做费力不讨好的事?
“殿下这个时候以帮助清流入局,肯定会得到天下学子的支持。”又恰逢春闱在即,闻时颂在民间的声望肯定会在科举来临之后更上一层,天下人才纷纷来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才是真正利于百年的上上计啊。
两边互不相让,但至少能达成统一的是,这是入局的最好时机,绝不能把这个便宜让给其他皇子公主。
大启的皇子公主除了元后所出的太子,都有一小就寄养在朝臣家里的习俗。
名义上,据说这样是为了帮助皇子公主沾染烟火气,不怕被龙气压了弱身,尽快觉醒血脉。
但实际上就是为了维持太子的正统地位,让所有人明白,只有太子是太子,其他人在是太子的手足之前,先是如朝臣一样的帮手。每个客居的皇子公主,自小就认清了自己的身份,断了非分之想。哪怕是闻时颂这个太子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也没有免俗。
这样操作的结果,在作为嫡长子的孝贤太子还活着时,确实有奇效,孝贤太子的太子之位稳固的不可思议,没有任何人起过逆反之心。
但问题是,孝贤太子死了啊。
所有皇子公主回到了同一起跑线,这也是如今夺嫡的暗流不断涌动的原因,在其他公主皇子看来,你闻时颂与我又有什么区别?大家从小都是外人。
并且,寄养在朝臣家中的这一弊端,在这个时候反倒是成了皇子公主们的帮手。
他们寄养的朝臣,天然就是他们的羽翼与势力。
好比闻时颂,他从小就寄养在太子太傅家,如今对方一家就在尽心尽力的帮他巩固大位。
最后,东宫的众人齐齐开口:“还望殿下早做决断。”
闻时颂到底有没有把这些人的话听进心里不好说,但他那种明明在等待,却非要假装无事发生的情绪,倒是表现的挺明显的。
至少在大太监洪梁看来挺明显的。
他在让宫人进来上菜时,都不用闻时颂开口问太子妃还没回宫吗?就已经先一步想太子之所想的开了口:“太子妃殿下还在沈家呢,据说他让人叫了春华和秋实出去,说是吃完午膳后,打算再去一趟东市办点事,然后再回来。”
“哦。”闻时颂心想着,我又没有问,他爱回来不回来,干嘛和我说这些?真是莫名其妙。就像今天的这些菜,都是什么玩意,花里胡哨的,能好吃?“你……”
“奴婢已经让人安排好车驾,和太子妃殿下商量了回来的时辰,一到点就去东市接他,下午之前准能回来。”
闻时颂还是什么话都没说话,只是夹菜的筷子倒是轻快了不少,虽然今天的菜色乍一看有些花哨,但吃起来还是挺不错的。
洪梁见太子有阴转晴,立刻又多嘴请示了一句:“需要奴婢去打听打听,太子妃殿下要做什么吗?”
“我很闲?”闻时颂嗤笑,他才不关心沈里。反正……他也能猜得到,无非就是昨天心野了没玩够,想今天继续玩回本呗,不然他还能干什么?
事实上,沈里能干的还挺多的。
这也是昨天晚上和闻时颂商量如何给小猫盐的时候,闻时颂带给他的灵感启发,二百斤盐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多,甚至有可能需要吃一生才能吃完。
但如果是对于一群人来说呢?
沈里习惯了现代独生子女、一家也就三口人的格局,连亲戚都少的可怜,也认不全,也就导致了他对此有很大的盲区,他总觉得哪怕是以家庭为单位,也很难消化掉两百斤盐。
但实际上,只需要一个上下五十口的小型家族,一年两百斤盐都未必能打住。
好比沈家,看上去只有沈老爷子、沈却金等人,可如果加上伺候他们的人呢?
这也是沈里找姑母真正要请教的问题,咱们家到底有几口人啊?
沈却金一脸“就这?”的不可思议,总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但还是实话实说:“如果加上各地庄子,我铺子上的人,还有你、祖父、青起、大哥的职田和永业田上的人,至少百口吧,怎么了?”
沈里的眼睛“唰”的一下就亮了,还怎么了?当然是不用发愁盐的问题了啊,甚至连糖都能一并解决。
他准备像个放完寒暑假正准备归校的大学生,直接把他家搬空。
作者有话要说:
瞎扯淡小剧场:
沈老爷子晚上吃饭,咂咂嘴,怀疑自己味觉失灵了,好半天才道:今天的菜……有些许寡淡啊,是为了健康开始少盐了吗?
厨娘:_(:з)∠)_何止少盐啊,家里连糖都没了。
*斋郎、挽郎都是从魏晋到唐代独有的特色存在,唐朝以后就没有了,因为变成……直接蒙荫子孙了。以及,文里有斋娘,是根据血脉力量为上进行的合理演化,实际历史上是没有的,只有斋郎。
PS:最后还是写了一万字,整整一万字啊,救命,感觉整个人都被榨干了,脑子是再也动不了一点了,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