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沙漫天的边关营帐中,皇后端坐在主位上,神情凝重,目光望向帐外那一片被风沙笼罩的苍茫大地。长久以来,她带领着将士们抵御外敌,保家卫国,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倾注了她的心血。然而,皇上突如其来的诏书却打乱了所有的部署,也搅乱了她的心。
沉思片刻后,皇后缓缓开口,对身旁的侍卫说道:“去,传那传旨的小太监过来见本宫。”侍卫领命而去,脚步声在沙地上渐行渐远。
另一边,小春子正与几位同伴在营帐外稍作休息,奔波多日的疲惫还未完全消散。听到侍卫传皇后召见,他心中微微一紧,随即又浮现出一丝不以为然。(他心中暗自思忖):“皇后,这一次不论你怎么说都不行,我只听皇上的旨意,必须把皇后送回皇宫中。”尽管心中这样想着,小春子还是整了整衣衫,快步朝着皇后的营帐走去。
来到营帐前,小春子恭敬地弯腰行礼,说道:“小的见过皇后娘娘。”皇后抬眼打量着小春子,只见他虽一脸疲惫,但神情中透着一股对皇上旨意的坚定遵从。皇后微微颔,轻声说道:“小春子,你一路辛苦。本宫今日唤你来,是有一事相商。”
小春子心中一凛,他隐隐猜到皇后要说什么,却仍装作不知,恭敬地回应:“娘娘有何事但说无妨,小的定当听令。”皇后站起身来,缓缓走到营帐中央,目光直视着小春子,神色凝重地说道:“小春子,如今边关局势危急,八国联军来势汹汹,一场大战迫在眉睫。本宫想问,能否延缓回朝的时间,待本宫指挥将士们打赢这场决战?”
小春子心中一沉,果然不出所料。他面露难色,犹豫片刻后,还是硬着头皮说道:“娘娘,皇上旨意已下,命娘娘即刻班师回朝,不得有误。小的只是奉命行事,实在不敢擅作主张。”皇后微微皱眉,眼神中闪过一丝失望,但她并未放弃,继续说道:“小春子,你也知晓边关战事的严峻。若本宫此时离去,军心必定大乱,八国联军定会趁虚而入,边关将士多年的努力将付诸东流,无数百姓也将陷入战火之中。你身为皇上身边的人,应当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小春子心中十分纠结,一方面是皇上的圣旨如泰山般沉重,不容违抗;另一方面,皇后所言也句句在理,边关的局势确实危如累卵。他低下头,不敢直视皇后的目光,嗫嚅着说道:“娘娘,您说的这些小的都懂,可皇上的旨意……小的实在是……”皇后看着小春子为难的样子,放缓了语气,说道:“本宫并非要你违抗圣旨,只是希望你能将边关的实际情况如实回禀皇上,恳请皇上恩准本宫暂留边关,指挥这场决战。待击退敌军,本宫即刻启程回朝,绝不延误。”
小春子心中天人交战,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稍有不慎便会犯下大错。沉默良久,他缓缓抬起头,看着皇后坚定的眼神,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敬意。他咬咬牙,说道:“娘娘,小的愿意将边关的情况如实奏明皇上,但皇上是否恩准,小的实在不敢保证。”皇后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希望,说道:“如此便好,本宫相信皇上会以大局为重。你尽快启程,路上务必小心。”
小春子领命后,匆匆离开营帐,即刻准备返程。他深知时间紧迫,不敢有丝毫耽搁,带着几个同伴快马加鞭,朝着京城的方向奔去。一路上,风沙依旧肆虐,可小春子的心中却充满了忐忑,他不知道皇上听闻此事后会作何决断,也不知道自己这一趟能否为皇后争取到留在边关的机会。
而在边关营帐内,皇后望着小春子离去的方向,心中默默祈祷。她深知这一战对国家的重要性,也明白自己的命运或许将在这一战后生巨大的改变。(她的眼神中既有对战争的担忧,又有对胜利的渴望,更有对未来局势的迷茫)
风云骤变:坚守与归令的对峙
一、再临催归
第二日清晨,边关的营帐外依旧弥漫着肃杀的气息,风沙如往常一般肆虐着这片土地。小春子在营帐内刚刚起身,还未来得及整理衣装,便听到营帐外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他心中一紧,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还未等他走出营帐查看,便有士兵匆匆来报:“公公,从皇宫来的加急太监已到,说是有十万火急之事要面见皇后娘娘。”小春子心中暗叫不好,急忙整理好衣衫,快步走出营帐。
只见一位同样身着太监服饰的小太监,满脸焦急,汗水湿透了衣衫,从马背上滚落下来,几乎是连滚带爬地朝着皇后营帐奔去。小春子见状,连忙迎上前去,拦住他问道:“何事如此慌张?”那小太监喘着粗气,看到小春子,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说道:“小春子公公,皇上又下了加急旨意,催皇后娘娘即刻回朝,片刻不得耽误。”
小春子眉头紧皱,心中暗忖:“这可如何是好?昨日皇后娘娘才托付我向皇上奏明边关局势,恳请延缓回朝时间,今日这第二道加急旨意便到了。”他来不及多想,急忙带着那小太监一同前往皇后营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此时,皇后也已听到了外面的动静,心中隐隐猜到几分。(她神色凝重,身着素色常服,正坐在营帐内的案桌前,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沉思)听到营帐外的通报声,她深吸一口气,说道:“进来吧。”
两个太监走进营帐,齐刷刷地跪地,禀道:“皇后娘娘万安,皇上有旨,令娘娘即刻启程回朝,不得有误。”皇后看着眼前这两位神色慌张的太监,心中五味杂陈。她沉默片刻,缓缓开口问道:“可知皇上为何如此急切地催本宫回朝?”两位太监面面相觑,皆摇头表示不知。
皇后心中暗自思索:“皇上难道真的是听信了林贵妃的谗言?又或者,皇上已经对自己有了猜忌之心?”(她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和无奈,但很快又被坚定所取代)她深知,此时的边关局势犹如千钧一,自己若贸然回朝,将士们群龙无,这一场关乎边关生死存亡的大战必败无疑。她在心中暗自下定决心:“这可不行,无论皇上怎样,我也要坚持把这场千面之战打完再回朝。”
在京城的皇宫内,朝堂之上正弥漫着一股诡异的气氛。林贵妃的兄长林相,正站在朝堂中央,手持笏板,神色凝重地向皇上进谏:“陛下,皇后久居边关,手握重兵,如今边关局势已渐趋稳定,若不及时召回,恐生变故。”
皇上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犹豫。(他微微眯起眼睛,看着下方的臣子,心中思绪万千)自从皇后奔赴边关,朝堂上便有不少声音在议论纷纷,说皇后功高震主,手握兵权,对皇权构成威胁。起初,皇上并未在意,但随着这些声音越来越多,他的心中也渐渐起了一丝疑虑。
这时,一位老臣出列,拱手说道:“陛下,皇后娘娘多年来为我朝出生入死,在边关抵御外敌,屡立战功,对陛下和国家忠心耿耿,绝无谋逆之心。如今边关战事尚未彻底平息,此时召回皇后,恐怕会影响军心,导致边关局势恶化。”
林相冷哼一声,说道:“李大人,话虽如此,但人心难测。皇后在边关多年,与将士们朝夕相处,难保不会生出异心。为了陛下的江山社稷,还是尽早召回为妙。”
朝堂上顿时分成两派,争论不休。皇上看着下方吵成一团的臣子们,心中愈烦躁。(他揉了揉太阳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疲惫和无奈)他深知皇后的忠诚,也明白边关战事的重要性,但心中那一丝猜忌的种子却在不断生根芽。
最终,皇上摆了摆手,说道:“此事容朕再做斟酌。众卿家暂且退下吧。”臣子们纷纷退下,朝堂上只剩下皇上一人。他坐在龙椅上,望着空荡荡的朝堂,心中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而在边关营帐内,皇后深知时间紧迫,必须尽快做出决断。她召集了众将领,将皇上再次催归的旨意告知众人。
在边关的营帐中,气氛本就因战争的逼近而压抑,皇后告知众人皇上再次催归旨意后,这份压抑瞬间被紧张与惊愕所取代。众将领们面面相觑,每个人的眼中都闪过一丝不安。(营帐内安静得落针可闻,唯有偶尔的风沙声从营帐缝隙钻进来)他们心中不约而同地暗自思忖:“难道是皇上要对皇后下手了?”这种想法一旦滋生,便如阴霾般笼罩在众人心头。
(几位资历较深的将领微微皱眉,眼神中满是担忧;年轻些的将领则握紧了拳头,一脸愤慨)就在这时,三皇子带着几个皇子皇女匆匆赶来。三皇子平日里就性格直率,此刻更是满脸怒容,他几步走到皇后身前,大声说道:“母后,你不能回去!这明摆着是父皇受了林贵妃的怂恿,听信了她的谗言,要拿你开刀啊!我们可不能让你回去遭此毒手!”
(他的眼睛瞪得滚圆,双手紧握成拳,仿佛下一秒就要为皇后去与皇上理论)其他几个孩子也纷纷附和,眼中满是焦急与担忧。四公主眼眶泛红,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母后,留在边关太危险了,可回朝也凶多吉少,这该如何是好?”
皇后看着眼前这群担忧自己的孩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但脸上依旧保持着镇定。她轻抚三皇子的肩膀,目光坚定地说道:“孩子们,母后明白你们的担心。但无论如何,我也不能回皇宫去。这次必须打赢这场歼灭战,边关将士们浴血奋战,无数百姓的安危系于此战。若本宫此时离去,军心必乱,之前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她微微抬起头,望向营帐外风沙弥漫的远方,眼神中透着决绝)顿了顿,皇后又缓缓说道:“无论最后皇上如何怪罪,都由本宫一人承担。本宫身为皇后,肩负着守护国家、保护百姓的责任,不能在这关键时刻退缩。”
三皇子看着母后坚定的神情,心中既敬佩又心疼。他咬了咬牙,说道:“母后,儿臣愿留下来与你并肩作战,哪怕与父皇对抗,也绝不让你受到伤害!”其他皇子皇女们也纷纷点头,表示愿意与皇后共进退。
皇后看着孩子们稚嫩却又坚定的脸庞,心中五味杂陈。(她的眼眶微微湿润,但很快便将泪水逼了回去)她深知孩子们的心意,可这场战争与宫廷的纷争复杂无比,孩子们涉世未深,她怎能让他们卷入其中。
“孩子们,你们的心意母后领了。但这场战争不是你们能参与的,你们还年幼,许多事情还不懂。”皇后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们只需记住,无论生什么,都要以国家和百姓为重。现在,你们听母后的话,先找个安全的地方待着,等战事结束,母后自会去找你们。”
皇子皇女们虽心有不甘,但看着母后不容置疑的眼神,也只能无奈点头。他们一步三回头地离开营帐,心中默默祈祷着母后能够平安,这场战争能够取得胜利。而皇后则转身,再次将目光投向作战地图,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无论前方等待她的是什么,她都决定为了边关、为了国家,打赢这场歼灭战。
喜欢圣妃的十世为人请大家收藏:dududu圣妃的十世为人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