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看不上刘备的决定。
仁义这东西,不是不讲,但是不能什么事都讲。
当利益足够大的时候,仁义这东西该抛弃就得抛弃。
“难怪他最后会失败。”
刘邦嘟囔了一句。
……
【一时间,荆州士人都感动于刘备的大仁大义,许多人跟着刘备一起润。】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把襄阳抢过来,那么之后联合孙权击败曹操,将会变得更加容易。】
【而且,刘备在孙刘联盟中的地位,也不会那么弱势。】
【虽然孙权依然有可能再来偷袭荆州,但在这个剧本里,偷袭的成功率会大大降低。】
【在实力面前,跨有荆益和结好孙权,这两件事共存的可能性,是不是就存在了呢?】
【也许,这才是诸葛亮最初设计的完美版《隆中对》。】
弹幕评论飞出:
“咦,这个分析很有道理。”
“我觉得也应该是这样的,诸葛丞相多半就是这么想的。”
“……”
东汉末年位面。
刘备看着高空巨幕,眼中闪过懊悔之色:
“我当初的决定,真的错了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他看这个视频看到这里,心中已经有了。
也许,他当初真的应该听诸葛亮的建议,不顾及什么道义,直接夺取荆州。
这样的话,可能他们蜀汉现在的情况,会好很多。
……
【我们可以畅想一下,如果把诸葛亮换成伟人,那么伟人会怎么做呢?】
……
看到高空巨幕中的这句话。
历朝历代众多古人愈发认真地看向高空巨幕。
他们非常好奇,后世哪位千古人杰会为刘备提出什么样的战略规划?
而在东汉末年位面,刘备与诸葛亮,此时更是看得尤为专心。
……
【我们回到伟人对《隆中对》的批评:“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意思是说,从《隆中对》开始,刘备集团就错了。】
【荆州与益州相隔千里,却要把兵力分散为三,形成荆州、益州和汉中三分兵力的格局。】
【把本来就不多的兵力分成三份,怎么能不失败呢?】
……
东汉末年位面。
诸葛亮看到后世伟人对《隆中对》的批评,瞬间心头一震:
“这意思,《隆中对》的失误在于分兵,一旦分兵,必定失败?”
弄明白伟人批评的核心点之后,诸葛亮陷入了思索之中。
他需要思考的问题有很多。
虽然这样的批评来自后世的千古人杰,但诸葛亮也不会因此就简单相信了这个批评。
所以,他首先要想明白伟人批评得对不对?
如果对的话,那么此时他该如何调整?
是改变已经形成的分兵格局,还是在不改变格局的情况下,想办法弥补分兵产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