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到了元、明、清三代,太学逐渐被国子监取代,国子监也就成为了国家的最高学府。
……
【从各项数据便可以看出,在过去的一年,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
【最直接的成果体现,便是我国的识字率再进一步,达到了97。6%,显著高于鹰酱国的79%。】
……
看着高空巨幕视频的最后这句文案。
历朝历代众多古人震惊万分:
“后世龙国97。6%的人都认字?这岂不是几乎等于全国所有人都识字?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太强了!后世龙国居然有这么多人识字,简直是太厉害了!”
“后世龙国连学生都快有3亿了,总人口肯定得翻几倍,全国这么多人还几乎都认字,简直是不可思议!”
“……”
这些古人震惊到如此地步,似乎是很夸张,但其实很正常。
虽然华夏古代各个王朝没有进行过识字率方面的数据统计,古人们不知道各自王朝准确的识字率。
但华夏古代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从日常的生活接触中,能够通过实际经验,准确感知到他们各自王朝识字的人并不多。
事实也的确是如此。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读书还只是贵族的特权,民间普通人能读书识字的人极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据一些历史学家推断,这一时期的识字率应该低于4%。
到了隋唐时期,因为科举制的出现,普通人有了读书的动力,再加上造纸术的普及,以及雕版印刷术的出现,读书的成本降低了,因此读书的人大大增多。
据学者推算,这一时期的识字率,提升到了6%左右。
接下来的宋朝,是识字率大幅提高的朝代。
因为宋朝重文轻武,优待士大夫,所以各地纷纷办书院,掀起了一波“全民”读书的高潮。
历史学界比较主流的看法,宋朝的识字率应当在10%以上。
到了明朝,得益于朱元璋这个开国皇帝重视教育,搭建了一套在古代算是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识字率有了进一步提高。
普遍的观点,明朝的识字率大概在15%左右。
通常来说,随着时间的前行,生产力的提高,有机会受教育的人会变多,识字率也会相应提高才对。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明朝之后的清朝,识字率非常低,甚至是华夏各个朝代中最低的。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很简单,清朝政府的故意为之。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四朝,都严格限制私人办学,多次下令整顿私塾。
比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规定一旦发现私塾,师生一律重办。
这种高压情况下,除了醉心功名者,谁还没事做去读书?
所以,清朝的识字率低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清朝的识字率究竟低到什么程度,没有准确的说法。
不过,从清朝的一个官方文件,可以推测一二。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推行的《九年预备立宪逐年筹备事宜清单》,内有一项推广识字和进度的明确规定:
“从第一年(光绪三十四年)开始,逐步编辑、颁布简易识字课。到第七年(1915年),人民识字义者须得一百分之一”。”
按照这个文件的要求,到1915年,识字率要力争达到1%。
这无疑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清朝的识字率必然远低于1%,华夏古代识字率最低的朝代,当之无愧!
甚至到了民国时候,华夏已经大量兴办新式小学,识字率仍然达不到20%。
这也足以说明,清朝的识字率确实低得离谱!
总之。
纵观华夏古代几千年的历史,识字率最高的时候,也不过才15%,并且大多数王朝的识字率都是个位数。
这种情况下,后世龙国这高达97。6%的识字率,简直堪称恐怖!
历朝历代的古人们,自然是震惊无比。
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