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的一天,镇上来了封信。
是市工商局寄来的“商标核准通知书”——“蜜果牌”三字,正式注册成功,归属单位:陈家村农村产业合作社。
陈鹏飞捧着这张信纸,站在厂区办公室门口看了好久。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那张泛着淡淡蓝色的证书上,纸张在他指尖轻轻颤着,像是整个村子的心跳。
芳兰赶过来,一眼看见他的神情:“怎么了?”
“咱……有‘名分’了。”陈鹏飞声音有点沙哑,“这不光是个名,是从今天起,‘蜜果牌’这三个字,不是贴在咱村墙上的,而是贴进了国家商标库,合法、受保护、能维权。”
芳兰也怔住了,好一会才轻轻开口:“那……咱是不是要设立专门的运营部了?”
“对,要设运营部,要立品牌部,要报税、建账、申贷、走合同流程,咱不能再拿‘试点’当遮羞布了。”陈鹏飞把信纸放进信封,郑重地锁进文件柜,“咱要真成为一个品牌。”
……
第二天,陈家村合作社召开第一次“品牌建设筹备会”,参与的除了村干部,还有厂务组代表、女工代表和年轻的返乡大学生代表。
“今天我们不谈罐头多少箱,也不谈蜂蜜多少瓶,”陈鹏飞开场时说,“我们只讨论一个问题:怎么让‘蜜果牌’成为真正能走得出去、站得稳的名字。”
会议进行了两个多小时,从包装视觉风格、用户反馈汇总到产品追溯标签设计、售后联络通道建立,一项项从无到有拟了出来。
陈东负责调研线上销售平台的入驻条件;芳兰联系镇里的农业顾问,请专业老师来做“品牌战略”课程;村里返乡大学生林璐璐则主动承担起“数字档案库”搭建工作,准备把每一批产品的数据上传云端,便于回溯。
“我们过去靠的是一口实诚劲儿,现在还得有系统、有逻辑、有标准。”芳兰说。
“这不是变了,是升级了。”陈鹏飞补充。
……
与此同时,厂区里也在悄然变化。
厂门口挂上了新的牌子:陈家村农村产业合作社·蜜果牌品牌中心。
祠堂会议室被改造成产品展示厅,墙上挂着密密麻麻的顾客留言、反馈信、快递单、媒体报道剪贴。
最角落还放了一张桌子,上面立着两个小牌子:“质量意见箱”和“投诉建议簿”。
芳兰说:“咱得让客户知道,我们不是怕问题,而是欢迎批评。”
这一改,村里人也跟着变了。
女工们在罐头组贴标时,会主动比对标签角度;蜂农在交蜜时开始标注采蜜日期和蜂箱位置;连村东头那个从前偷懒的李老二,也破天荒地要求自己的果子“分开称、单独封”。
“我也想贴个‘李家果’小标签,嘿,挂在罐头上多好看。”他说。
“可以啊。”芳兰笑着答,“只要你敢保证质量。”
……
四月中旬,市里组织了“农村产业品牌创意大赛”,陈家村第一次派人参赛。
林璐璐带着三张设计图、一段短片、一组产品实样上台汇报。
短片中,是陈鹏飞带着村民翻地的镜头,是芳兰在罐头组指导女工贴标的身影,是陈支书在会议室用老花镜一笔一笔签署入社协议的画面。
她的解说词不复杂:
“我们来自秦岭边上的陈家村,‘蜜果牌’不是一家公司的产品,而是一群村民合伙干出来的结果。”
“我们没有广告团队,没有城市包装,有的只是每一滴真蜂蜜、每一片亲手削的果肉、每一笔明明白白写下来的工分。”
“但我们想试试,能不能用这些东西,换来一个属于乡村的品牌地位。”
那一天,全场静默,最后掌声雷动。
评委评价说:“这是乡村品牌从‘样板展示’到‘市场价值’的一次真正转身。”
最终,“蜜果牌”获得“最具潜力品牌奖”,并被推荐入驻市优品馆的重点推介区。
……
奖杯拿回村的那天,陈鹏飞没有立刻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