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市电视台路过拍摄,随机采访了一位顾客。
“您买的这款罐头,为什么选它?”
顾客答:“因为好吃,还因为他们说得真,我信得过。”
这句话,被剪进了电视新闻的片尾。
陈家村人,挤在展会馆边的小旅馆里看新闻时,一下全笑了。
“这人说得好!”
“我觉得比省里那次电视采访还真!”
“我们是真的好吃啊!”
……
展会结束那天,陈鹏飞站在卸货点,看着一排排剩下的罐头箱。
“这些没卖完怎么办?”陈东问。
“拉回去啊。”陈鹏飞说,“能卖多少是多少,但回去之后,这包装要继续改。”
“你不觉得咱已经很好了吗?”
“不够。”陈鹏飞轻声说,“今天愿意停下听你介绍的人,是少数。真正的市场,不听你解释,不看你照片,就看你一眼有没有资格上他们餐桌。”
他看着那一堆标着“蜜果牌”的纸箱,语气沉稳:
“我们的路,才刚走到城门口。”
……
回到村里那晚,芳兰拿出那本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顾客建议、试吃反馈、批发意向、价格比较。
“这本账,我准备成立一个‘产品研发组’来管理。”她认真地说,“不是做花样,而是让村里人懂得——市场是看得见听得见的东西,我们要像做罐头一样去对待它。”
陈鹏飞点头:“可以,接下来我们还要建‘外销组’‘物流协调组’,争取半年内跑通线下零售和部分线上通道。”
“另外,我们要挑出几个年轻人送去培训,学电商、学物流、学法务。”
“你是打算把厂子变成公司?”芳兰试探地问。
“不。”陈鹏飞看着窗外,轻声答道:
“我是想,把村,变成公司。”
屋外春风轻轻吹过,吹动了厂门前那面红色小旗。
旗面上三个字——蜜果牌,随风高扬。
这不仅是一个村庄的商标,更是一个走出深山的群体,写下的一句朴素又庄严的誓言:
我们,靠得住。我们,不回头。
当晚,陈家村的广播又一次响起,不是通知开会,也不是播天气,而是陈鹏飞亲自录的一段话:
“各位乡亲父老,我们第一批货,真的卖出去了。展会三天,咱的罐头和蜂蜜,有人买、有人问、有人要合作。这不是鹏飞一个人的功劳,是咱全村人一口口封出来的、贴出来的、熬出来的。”
“我知道,这条路不容易走,也不一定马上富。但只要我们继续实打实地干,不偷工、不掺假、不躺平,哪怕慢一步,也不会输。”
“下一站,我们要建自己的仓库,自己的冷链,自己的销售队伍;再下一步,咱不只进市里展会,咱要进商超、进平台、进更远的地方。”
“只要大家还愿意干,陈家村的牌子,就不会倒。”
这段话一播出,整个村安静了一瞬,随后,家家户户的窗户下传出细细的议论声、笑声、赞叹声。
有人站在厂门口,看着那面小旗,低声说了一句:“这小子,真不赖。”
而那一夜,陈家村的灯,亮得特别晚。每一盏灯后,都是一颗开始相信未来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