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支书亲自敲定:“年前打地基,来年开春正式上马。村里出人出力,谁家有剩水泥砖瓦的,也算集资入股。”
村民积极响应,甚至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来电说:“回来干,明年咱村不一样了。”
芳兰那边也没闲着。
她把女工队召集起来,在祠堂会议室开了场“技能提升培训”启动会,准备开设贴标、分拣、设备操作三个班组轮训。
“你们不是工人,是合作社的技术人员。”她正色道,“明年开始,谁掌握设备、谁熟悉流程,谁就有资格当组长,年底再评‘技术标兵’,奖金另算。”
女工们一片欢呼。
“李主任这话说得提气!”
“这不光是分罐头了,是分技能、分前程!”
……
雪一天天化了。
陈家村的工人们一天天忙碌着,白天赶货、打扫、准备材料;晚上则坐在村祠堂听培训、识机器、学管理。
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村里热热闹闹炸糖、杀年猪、蒸米糕,但厂子这边依然灯火通明,大家分工清楚,有条不紊。
魏局长带着镇长来村里时,看见这场景,忍不住感叹:
“这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搞活’了,这叫‘要腾飞’。”
陈鹏飞站在罐头堆前,脸上沾着面粉,手里还抱着一本账本:“腾不腾飞不敢说,但我们脚下每一步,是实打实的。”
他这话,不是虚的。
因为不远处的新厂区,地基已经打好了,木桩整整齐齐埋在雪地中,像一排排刚探出头的小芽。
春天一到,它们就会破土而出。
就像陈家村,一步步,从一瓶罐头、一滴蜂蜜,到一个能走出去、站得稳的品牌。
不是一夜成名,不靠运气。
靠的是一群人,不怕冷,不怕苦,靠着一双手,实实在在,做出来的未来。
腊月二十四清晨,村里的鞭炮声接连不断,家家户户张贴春联,挂起红灯笼,陈家村透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年味。大队部门前立着一块崭新的公告牌,上面写着:“陈家村·蜜果牌厂区扩建动工倒计时:12天。”
陈鹏飞站在公告牌前,手插在棉袄口袋里,望着远处已经铺上青灰色石子的施工地,神情专注而坚定。
芳兰从身后走来,递给他一杯热水,低声问:“还不回去歇会儿?”
“歇不了。”陈鹏飞轻轻摇头,“这厂区一开工,节奏就得往上提。等春天一到,市里的展会、供销社的新年推广、各村订单……一桩接一桩,全靠咱这一摊子能不能扛住。”
芳兰笑了:“你啊,心比年都紧。”
“心里不紧张,手底下就松懈。”陈鹏飞喝了口水,忽然笑出声,“不过今年这个年,我过得最踏实。”
“嗯,我也是。”芳兰低头笑了笑,眼里有光。
风从雪地那头吹来,吹起了厂区门口的红旗,猎猎作响。
陈家村,正迎来属于他们的第一个产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