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陈家村再一次热闹非凡。
早晨八点不到,村口小路就被清扫得干干净净,两侧挂起了用红布写的大字横幅:“热烈欢迎镇党委领导莅临指导!”、“蜂蜜罐头双线出击,陈家村产业兴村!”——这些话,都是陈鹏飞昨晚亲自提笔写的。
陈支书换上了一件平时不穿的蓝制服,站在村口搓着手:“这次镇里不光书记要来,还有供销系统、农业站、镇企业办、妇联都派人来,听说连咱片区那个市里的指导员都一起带下来了。”
“这么多部门?”陈鹏飞惊了一下,“那得安排接待啊,祠堂那边布置得怎么样了?”
“芳兰早就去盯着了。”陈支书眯眼一笑,“你媳妇这人啊,是块宝。”
上午九点整,一辆中巴车慢慢驶入村口,车门一开,镇党委书记带头下车,后头一溜人,穿着制服的、拎着文件包的、拿着相机的,一下走出十多位干部。
“欢迎欢迎!”陈支书带头迎上去,“热烈欢迎各位领导到咱陈家村视察指导!”
镇书记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姓韩,眼睛不大却炯炯有神。他下车第一句话就笑道:“早就听说你们陈家村搞出动静了,这次我们可不是来挑毛病的,是来取经的!”
“那敢情好。”陈鹏飞连忙上前,递上自己刚打印好的试点介绍材料,“这上面是咱村目前蜂场、罐头厂的运行流程、人员架构和财务估算,领导们先看看。”
“哟,还整得这么规范?”供销社副站长翻了几页,不住点头。
“来,我们先去蜂场看看!”陈支书带头往后山走。
蜂场那边早就整理得一丝不苟,几十口蜂箱一字排开,旁边有简易操作棚、清洗区、晒瓶区,妇女们穿着统一围裙,正忙着处理当天的蜜脾。
芳兰正在跟几个女工讲解蜂巢判断:“你们看这个,封盖整齐,说明蜜熟得好,剪下来;这个湿的还多,得再等几天。”
镇妇联主任一听,连连点头:“这队伍带得有模有样啊!”
“李主任,我们能不能请你去镇里女工会上做个交流?”有人现场提议。
芳兰一愣,看了眼陈鹏飞,他朝她点点头。
“我……我可以试试。”她略带羞涩地答应。
镇书记转了一圈,忍不住道:“这个蜂场,已经超过不少镇办企业的标准化水平了。”
“咱还在发展期,等过了这个秋天,准备扩建一批新蜂箱。”陈鹏飞补充说。
“好!我们镇里这次就拿你们作样板,下周就开会推广你们的模式!”书记拍了拍他的肩,“不过你得准备好一份详细流程材料,等会上给其他村做介绍。”
“明白!”陈鹏飞应得干脆。
一行人又去了罐头厂,手工加工区里依旧热火朝天,新装瓶的一排山楂罐头刚摆好,甜酸的果香扑鼻。
镇农业站那边连拍了好几张照片,有人感慨:“这哪里像农村罐头?这直接能进城!”
巡视结束后,书记临走前在村口做了个简短讲话:
“陈家村用蜂蜜和罐头,打开了一条新路子!我们鼓励全镇各村学习陈家村经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掌声雷动。村民们围着看热闹,有人小声嘀咕:“陈家村,真成样板了?”
陈鹏飞站在人群边上,看着镇书记上车离开,芳兰站在他身侧,眼神有些恍惚。
“怎么了?”他低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