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第一桶金从哪里来?
“总得想点法子。”
正琢磨着,李向前一抬头已经到了知青点。
其实说是知青点,就是村生产大队的后院临时搭建起来的几间泥瓦房而已。
上林村是大村,和周边的几个村子联合起来才组织了个生产大队,而他们这些上山下乡的知青没地儿住,只能在生产大队的后院凑合。
不过院里的知青却很少,大多屋子都空着。
这也要得益于去年的政策调整,允许大批知青通过招工,病退等等方式进行返城,而今年政策彻底落实后,超过数以百万的知青大批量返城形成了回城潮。
本来李向前也在上一批返城的名单中,不过碍于谭月梅的关系李向前多留了半年。
但他也明白最迟81年最后一批返城潮后,只有少数知青愿意在农村生根发芽。
上辈子他就是最后一批走的。
摇了摇头,李向前推门进了自己的宿舍,没成想,一股暖气扑面而来让他忍不住吐出一口浊气。
一抬眼,屋里的煤炉子生的极旺,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
一个拎着烟袋锅子的中年老汉正吐着烟气正往里头填媒,炉钩子都烧的红彤彤的。
“赵叔,你咋来了?”
李向前一愣,顿时认出了老汉。
他叫赵有全,是上林村的村支书,也是生产大队一大队的大队长。老支书对他们这群知识分子颇为照顾,后来李向前返城的时候就是赵有全给开的介绍信。
“溜达溜达,顺便过来转转,这不看你炉子没点就过来生了个炉子。”
赵有全一笑,黝黑的老脸上露出一抹笑容来:“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啊可都是国家的宝贝,这大冬天的炉子要不早早升起来,晚上可没法过。”
李向前道了声谢,立刻就凑近了一点伸手烤火。
刚回来的一路上琢磨着事儿还不觉着,这一进屋才发现一路走回来身上早就冻透了,一股子凉气贴着袄子嗖嗖的往脊背上钻。
“我听村里人说,你刚去老洪家了?”
赵有全笑呵呵的将炉火拢的更旺了一点,扭头瞧着李向前,问了一句。
李向前一怔,随即点头。
刚刚自个儿在老洪家大闹了一场,那么多双眼睛盯着,他也没想藏着掖着,只是没想到这消息传的这么快眨眼就传到了老支书赵有全耳朵里。
没办法,农村就这点不好。
屁大点事儿就闹的人尽皆知,就好像早起村头哪家放了个屁,用不了十分钟连村尾的狗都能闻着味寻过来。
“去了!”
李向前点点头。
“你想好了?”
赵有全再问。
“想好了,我要娶谭月梅,叔你不用劝了。”
李向前早就打定了主意,瞧着赵有全这么一问,以为他是来说和的,毕竟自个儿的身份摆在那,上山下乡的知青迟早有一天回城里的。
谁知,赵有全摇了摇头,笑了笑:
“我劝你干啥,你既然打定了主意,咱这个当叔的祝福还来不及,那老谭家的丫头,有福气啊。。。。。。”
“对了,这点钱你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