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的种菜也不比后世。
后世有众多农学家研究的高产高抗病的各种农作物,肥料和农药价格低廉高效。
即便如此,农业也是一项重资产低回报且风险很大的行业。
大虞虽然也有不少农学家在努力,但一来知识的传播效率极低,二来缺乏工业基础,别说化肥了,生产工具都匮乏,生产效率低下。
现在的农民必须依靠大量的劳动,才能换取少量的收益。
有些城池还要收入城费,不管是沿街叫卖还是摆摊要被地痞流氓或者差役收保护费。
别说是蔬菜了,就是赵淩这种开了挂的钓鱼选手,那么大的鱼也卖不了多少钱,想多割点猪板油还得靠偷藏的金叶子作弊。
做豆腐虽然辛苦,但豆腐是真能卖钱。
哪怕一个小集镇消化不了很多豆腐,一年到头起早贪黑大概只能挣出全家人的衣服,也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收入。
所以孟家人学会了这门手艺,全村人才会羡慕。
顾潥听着赵淩三言两语讲他听来的和实际的见闻,有些感慨,没有再多说什么,倒是没再阻止他继续研究养鸡养鸭。
赵淩不清楚他这个皇帝,到底是有所感触却没有能力改善百姓生存现状感到无力,还是和很多只会高谈阔论的文人一样只会逼逼两句好可怜,但总之结果都一样,就是没什么作为。
也对,顾潥作为皇帝,需要考虑的是整个大虞。
眼前最紧要的事情是水泥。
琉璃上面赚到的钱,几乎全都用在水泥上。
加固城防要用水泥,修路要用水泥,兴修水利也要用水泥。
坚固的城防代表了更加安全,更加平整坚固的道路代表了物资和人员流通速度的加快,水利更是关于民生社稷。
关键是水泥的后续维护少,不需要那么多的徭役。
节省出来的徭役,可以实实在在缓解百姓的生存压力。
赵淩敢朝琉璃作坊要这个那个,但水泥作坊那边一点儿都不敢伸手。
小庄那边的澡房这种地方,那是原本太后管理的时候才有的特殊待遇,估计也是修一个作为实验用。
具体做什么实验,赵淩不知道。
这些都是大局。
就跟他们赵家关于钱财方面的家庭教育,赵骅教的是怎么管理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赵王氏教的是怎么管理一个家庭的微观经济。
至于百姓手头的钱财多少,那不是顾潥这个皇帝应该亲力亲为的事情,而是他任命的各级地方官员需要做的事情,尤其是一线基层官员。
赵淩其实在这方面的教育是比较缺失的。
他在文华殿随同皇子皇女们就接受类似的教育,学的是怎么宏观调控,也就是他有比别人多一辈子的经验,才能……
好叭,其实是多活一辈子,如果可以,他只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转眼到了年前,赵淩因为福满庄的事情,又被赵王氏一阵叨叨。
“钱还没见到,东西倒是送出去不少。”赵王氏看着赵淩给庄上的人采购的过年的年礼,眼睛都快冒火了。
别说是京郊,随便在大虞哪里,那么大的庄子都非常值钱。
但年礼至于给这么多吗?
米面粮油布匹棉花,那么多东西!
赵淩弱弱解释:“那边人多,每个人没多少。”
太后把小庄给他的时候也交代了,不能让他亏待那些老宫人。
他肯定做不到养老院那样雇人伺候着,起码得维持和太后那会儿一样吧。
赵王氏看得心头火起,摆摆手:“去去去,早去早回,别在庄上待太久。”
“哦,那我去了。”赵淩说着,骑上新买的小毛驴,走在车队前面,哒哒哒开路。
车队路过一家药店,两驾驴车也跟着汇入队伍,车上还坐着个大夫和药童。
今天的车子都是拉货的板车。
赵淩看他们就这么坐在车上吹冷风,让人把板车上的货稍微堆高一些,多少能挡点风,又让他们把两件棉袍子裹着盖着。
“先将就着,回来的时候我雇车来接。”有轿厢的。
大夫赶紧拱手:“赵四郎客气了,这样就很好了。”
这一单下去,他少说也能赚个几十两,今年过年能过得很不错了。
今天天气很不错,道路上的积雪都清理到了两旁。
装满了货物的车队行进速度虽然不快,但也没多花太长时间就到了庄上。
进入庄子的地界,路口建了一个高高的牌楼,上面写着福满庄三个字,还是皇帝御笔亲书。
这是赵淩特意扯的大旗,警告某些不长眼的,别以为庄子易了主就能为所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