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二月初九日入场,十一日出场
第二场:二月十二日入场,十四日出场
第三场:二月十五日入场,十七日出场
每场考试持续三天,包括入场和出场时间,考生需在考场内封闭完成答题,譬如第一场从初九日入场至十一日出场,实际答题时间覆盖三天两夜。
此时,第一场考试已经开始。
偌大的贡院考场,森严壁垒,荆棘高墙,显得浩瀚又壮观。
贡院四周以青砖高墙围合,墙头插满荆棘刺条,此称‘棘闱’,防止内外传递,正门悬挂‘为国求贤’匾额,左右分立‘明经取士’‘一毫关节不通风’楹联,门前列队着甲胄卫兵,手持长枪查验考生‘浮票’。
浮票,就是这个时代的准考证。
随着大量举人鱼贯而入,拿出自己的浮票后,镇守在门前列队的甲胄士兵便会第一时间开始搜身,举人考生们解开衣襟、拆开干粮,以防夹带各种作弊工具。
同一时刻,贡院上方的东南、西北角方向,角楼早已经立起,锦衣卫缇骑持弓弩巡哨,目光如鹰隼般扫视考场,明远楼矗立中央,三层飞檐悬挂铜铃,考官凭栏而立,以旗语指挥全场。
正常来说,只有正主考官滕毅、副主考官范敏有资格站在明远楼三层之上,可这里却多出来了一个人,正是叶煊。
所谓站得高看得远。
叶煊站在三层明远楼之上,看着广阔的天空,心情显得不错,随即望着下方,脸色忽的一顿。
入眼见,是蜂巢般的狭仄牢笼,数千间杉木号舍如蜂巢般密布,每间宽三尺、深四尺,高不足六尺,号舍无门,仅以两块活动木板为桌榻:白日抽上板作案,夜晚拼下板为床。
已经能看到考生们蜷缩其中,等待试卷发放了。
叶煊不禁想到一句话。
‘伸足则顶邻舍,展卷则触砖墙。’
古代考生的环境,确实显得很差。
不过现在这个季节对考生们倒是已经很不错了,起码不是雨季、亦或者烈日。
若是梅雨时节,号舍漏雨渗水,霉味刺鼻;盛夏烈日炙烤,木棚如蒸笼。
考生以油布遮卷,竹筒存水,炭炉煨冷饼充饥。
这都是时有发生的事情。
甚至叶煊前世看过历史资料,曾有考生被毒蛇咬死,或中暑昏厥后被草席裹出。
咚,咚,咚!
寅时已到,梆声敲响,随着考生们鱼贯而入,经‘龙门’唱名搜检,胥吏高呼‘某省某府某某入闱’,声调拖长如丧钟。
叶煊虽距离的比较远,但也能隐约听到龙门前不少举人考生的交谈声。
“唐兄此次,必然能高中贡士啊。”
“哈哈,过谦过谦了,陈兄自元朝就是书香世家,听闻陈兄少年时就是神童,有相士相面,言称陈兄乃文曲星临,紫薇光动;若君执管城子,挥毫如龙翔凤翥,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
“岂敢,岂敢!”
两名举人考生,很明显就出身不凡,在龙门前相遇,顿时互相大笑起来。
他们皆是书香世家,代代读书人,此次科举自然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更何况。
他们已经提前知晓了题目,早已经在这几日请大儒学士做出了最完美的答案。
会试,自然易如反掌。
“咦,这莫不是秦兄?愿兄台高中!”
“哈哈,昔范公划粥,终成庙堂砥柱;韩愈焚膏,始为文脉圭臬。今君怀瑾握瑜,当继往圣绝学啊!”
“此言过了,此言过了!”
轰、轰、轰!
随着时间推移,炮声响起,这是‘鸣炮封院’代表着科考正式开始,明远楼升起‘肃静’黑旗,号军,也就是监考杂役提铜锣巡行,遇交头接耳者即锁拿。
考场们,怀着热切希望的举人考生们,看着面前的试卷,心情激动。
然而,很快众多考生们脸色就变了。
他们看着试卷上的第一道题目,愣住了。
[题一:土地兼并,始终是历朝历代难以解决的问题,请根据例一、例二,提出第三种更加完美的抑制土地兼并方案。]
[例一]:一条鞭法。
[例二]:摊丁入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