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中国历代的名人 > 第3章 胡亥(第1页)

第3章 胡亥(第1页)

秦二世胡亥:帝国兴衰中的关键人物

一、胡亥生平与时代背景

胡亥出生于公元前o年,是秦始皇嬴政的第十八个儿子。彼时的秦朝,正处于蓬勃展、开疆拓土的关键时期。秦始皇凭借着先辈们积累的雄厚基业,以雄才大略和铁血手腕,横扫六国,实现了华夏大地的大一统。在政治上,秦朝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中央统治体系,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将权力牢牢集中于中央;在文化上,统一文字、度量衡,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扩大了帝国的版图。

胡亥生长于这样一个辉煌而又充满威严的皇室家庭。作为秦始皇众多子嗣中的幼子,他自幼便享受着优渥的生活条件和无上的尊荣。然而,与那些肩负着国家重任、接受严格帝王教育的兄长们不同,胡亥的成长环境更多地充斥着宫廷的奢华与放纵。他无需过早地参与政治斗争和国家事务,因而养成了活泼好动、调皮捣蛋的性格。据记载,在一次宫廷宴会后,兄长们都遵循礼仪有序离场,而胡亥却玩性大,看到殿外整齐摆放的鞋子,便肆意地将它们踢乱,尽显孩童的天真与任性。

秦始皇对这个可爱的小儿子甚是宠爱,精心为他挑选了老师,希望能将他培养成才。而这位老师,便是中车府令赵高。赵高精通狱法,善于逢迎,很快便赢得了胡亥的青睐与信任。在赵高的教导下,胡亥学习了狱法等知识,但同时,赵高的野心和权谋之术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胡亥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当时秦朝的政治格局错综复杂。一方面,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皇权高度集中,但也引了一些潜在的矛盾。郡县制的推行虽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也触动了一些旧贵族的利益,他们对新制度心怀不满,伺机而动。另一方面,随着秦朝疆域的不断扩大,民族融合的问题日益凸显,边疆地区的稳定面临着挑战。此外,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措施,如焚书坑儒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反感,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在皇室内部,皇位继承问题也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秦始皇虽然儿子众多,但他对长子扶苏的态度较为复杂。扶苏为人宽厚仁义,有政治远见,曾因多次劝谏秦始皇而触怒龙颜,被派往北方监军。而胡亥作为幼子,原本并没有太多机会参与皇位的竞争,但他在赵高的影响下,逐渐卷入了权力的漩涡之中。

胡亥的出生背景和成长环境塑造了他独特的性格和价值观,而当时秦朝复杂的政治格局则为他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在历史的洪流中,胡亥即将被推上皇位,成为影响秦朝兴衰的关键人物。

二、沙丘政变:权力的阴谋与转折

.秦始皇病逝与遗诏风波

公元前o年,秦始皇开启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巡游之旅。此次巡游,他带着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以及少子胡亥等一众随行人员,浩浩荡荡地踏上了行程。一路上,秦始皇视察民情、祭祀山川,然而,谁也未曾料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正悄然降临。

当巡游队伍行至平原津时,秦始皇突然染病。起初,病情似乎并不严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始皇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尽管随行的医官们竭尽全力进行诊治,却始终无法遏制病情的恶化。秦始皇一生追求长生不老,对死亡有着本能的恐惧,他不愿相信自己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依旧强撑着病体继续前行。

当队伍抵达沙丘平台时,秦始皇的病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此时的他,深知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开始着手安排后事。他命赵高拟定诏书,将皇位传给远在上郡监军的长子扶苏,并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迅赶回咸阳主持丧事。诏书封好后,还未来得及交给使者出,秦始皇便在沙丘平台溘然长逝。

秦始皇的突然离世,让整个巡游队伍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左丞相李斯担心秦始皇的死讯一旦传出,会引天下大乱,尤其是诸公子和各地百姓得知消息后可能会趁机生事。于是,他决定秘不丧,将秦始皇的尸体放置在辒凉车中,让亲信宦官驾车,每到一处依旧照常进献饮食,百官奏事也一如往常,由宦官在车中应答。这样一来,除了李斯、赵高、胡亥以及少数几个亲信宦官之外,其他人都不知道秦始皇已经驾崩。

然而,就在秦始皇刚刚去世不久,一场围绕着遗诏的阴谋便悄然展开。赵高素来与扶苏、蒙恬不和,他担心扶苏继位后,自己会失去权势,甚至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于是,他心生歹念,决定篡改秦始皇的遗诏,扶持与自己关系密切的胡亥登上皇位。赵高先是说服了胡亥,让他参与到这场阴谋中来,然后又利用李斯的弱点,威逼利诱,最终说服李斯与他合谋。

他们三人经过一番密谋,决定销毁秦始皇原本拟定的诏书,重新伪造了两份诏书。一份诏书宣布立胡亥为太子,继承皇位;另一份诏书则指责扶苏和蒙恬在边疆多年,不仅没有立下战功,反而多次上书直言诽谤秦始皇,还违抗命令,赐他们二人自杀。伪造好诏书后,赵高立即派使者将诏书送往扶苏和蒙恬所在的上郡。一场改变秦朝命运的权力阴谋就此拉开了帷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高与李斯的合谋

赵高深知,若想让篡改遗诏的阴谋得逞,必须拉拢位高权重的左丞相李斯。于是,他精心谋划,开始了对李斯的游说。

赵高找到李斯,单刀直入地提及秦始皇遗诏之事,并表明自己欲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的想法。李斯起初严词拒绝,他认为这是违背先帝意愿、扰乱朝纲之举。李斯一生为秦朝殚精竭虑,以法家思想辅佐秦始皇建立起大一统帝国,秉持着对皇权正统传承的坚定信念。

然而,赵高老谋深算,他敏锐地抓住了李斯的弱点。赵高指出,扶苏与蒙恬关系密切,若扶苏继位,必定会重用蒙恬,李斯的丞相之位恐将不保。而且,蒙恬在军中威望极高,李斯若失去丞相之位,不仅权力尽失,还可能面临性命之忧。同时,赵高又以胡亥为人仁慈宽厚、易于掌控为由,向李斯描绘了与胡亥合作后继续保有荣华富贵的美好前景。

李斯内心开始动摇,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对秦朝的忠诚和对正统的坚持让他抗拒这种违背先帝遗愿的行为;另一方面,对自身权势和地位的担忧又使他犹豫不决。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李斯最终屈服于赵高的威逼利诱,选择与他合谋。

他们合谋的过程极为隐秘。先,销毁了秦始皇原本赐给扶苏的诏书,以确保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先帝的真实意愿。接着,精心伪造了两份诏书。一份明确宣布立胡亥为太子,继承皇位,赋予胡亥合法的继位身份;另一份则以严厉的措辞指责扶苏和蒙恬,罗列莫须有的罪名,赐他们自杀。

赵高与李斯的合谋对胡亥继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若无他们的合谋篡改遗诏,按照秦始皇的遗愿,皇位将由扶苏继承。而他们的这一行为,使得胡亥得以登上皇位,成为秦二世。这一结果彻底改变了秦朝的政治走向,为秦朝的迅衰败埋下了伏笔。胡亥继位后,在赵高的教唆下,实施了一系列暴政,加了秦朝的灭亡。原本有望延续秦朝辉煌的扶苏无缘皇位,蒙恬等忠臣良将含冤而死,秦朝失去了稳定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扶苏与蒙恬之死

使者带着伪造的诏书日夜兼程赶到上郡,将诏书交给扶苏和蒙恬。扶苏接过诏书,展开一看,上面罗列着他所谓的“罪行”,并赐他自杀。扶苏生性仁厚,对父亲秦始皇极为敬重,看到诏书后,悲痛万分,当即就要自杀。

蒙恬却保持着冷静和理智,他劝阻扶苏道:“陛下如今在外巡游,未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驻守边疆,让公子您在此监军,这是关乎天下安危的重任。如今仅凭一个使者送来的诏书,您就要自杀,怎知其中没有诈?不如先派人向陛下核实情况,若情况属实,再自杀也不迟。”

然而,扶苏为人忠厚老实,他认为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他对秦始皇的命令不敢有丝毫违抗,没有听从蒙恬的劝告,流着泪说道:“父亲既然已经决定赐我死,又何必再去核实呢?”说罢,便拔剑自刎。

蒙恬不肯轻易就死,他坚信其中必有隐情。使者见蒙恬不肯自杀,便将他囚禁起来,押往阳周。胡亥得知扶苏已死,本想释放蒙恬,但赵高因与蒙氏家族有仇,便在胡亥面前进谗言,说蒙恬有谋反之心。胡亥听信了赵高的话,最终派人去阳周赐死蒙恬。蒙恬悲愤交加,他仰天长叹道:“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但为了不辜负先主的信任,他还是吞药自尽。

扶苏和蒙恬的死,对秦朝政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扶苏是秦始皇众多儿子中最有贤名和才能的一位,他为人宽厚,心系百姓,若他继位,很可能会改变秦始皇时期的一些苛政,实行仁政,缓和社会矛盾,使秦朝的统治更加稳固。而蒙恬是秦朝杰出的将领,他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为秦朝的边疆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手握三十万大军,是秦朝军事力量的重要支柱。

他们的死,使得秦朝失去了两位最有能力和威望的人物。胡亥得以顺利继位,但他昏庸无能,在赵高的操纵下,实行更加残暴的统治,导致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同时,蒙恬死后,秦朝军队失去了一位优秀的统帅,军事力量受到削弱,在面对后来的农民起义时,难以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可以说,扶苏与蒙恬之死,是秦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加了秦朝的灭亡。

三、胡亥统治下的秦朝政治

.巩固皇权的举措

胡亥登上皇位后,内心深知自己的皇位得来不正,时刻担心宗室和大臣们对他心怀不满,从而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在赵高的建议下,他采取了一系列极端措施来巩固皇权。

先是对宗室成员的大肆屠杀。胡亥认为,宗室子弟们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他们对皇位也有着潜在的威胁。于是,在赵高的策划下,一场针对宗室的血腥屠杀拉开了帷幕。胡亥先后将自己的十二个兄弟在咸阳街头斩示众,十个姐妹也被残酷地肢解而死。其中,公子将闾等三人被囚禁在内宫,他们自认为平时行为端正,没有任何过错,对被定罪感到十分不解。胡亥派人对他们说:“你们不尽臣道,罪当处死。”将闾悲愤地说:“宫廷的礼仪,我从来不敢不服从;朝廷的位次,我从来不敢有失礼节;奉命对答,我从来不敢说错话。怎么能说我不尽臣道呢?我希望知道自己的罪名后再死。”使者却回答:“我不清楚你们的罪名,只是奉命行事。”将闾三人仰天大呼,含冤自杀。公子高本想逃亡,但又担心连累家人,于是上书胡亥,请求为秦始皇殉葬。胡亥十分高兴,赐给他十万钱,同意了他的请求。这场屠杀让宗室成员人人自危,再也没有人敢对胡亥的皇位构成威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除了屠杀宗室,胡亥还对朝廷大臣进行了残酷的迫害。许多曾经为秦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都被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认为胡亥的统治过于残暴,上书劝谏他减轻赋税和徭役,停止修建阿房宫等大型工程。胡亥却认为他们是在诽谤自己,将他们下狱治罪。冯去疾和冯劫不愿受辱,自杀身亡。李斯作为秦朝的老臣,虽然曾经与赵高合谋拥立胡亥,但后来也逐渐被赵高视为眼中钉。赵高设计陷害李斯,说他与儿子李由谋反。胡亥听信了赵高的话,将李斯逮捕入狱。在狱中,李斯遭受了各种酷刑,被迫承认了谋反的罪名。最终,李斯被判处腰斩,夷灭三族。

胡亥还通过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来展示自己的权威。他继续修建秦始皇未完成的阿房宫,征调了大量的民夫和工匠。阿房宫规模宏大,建筑奢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他还不断地征百姓服徭役,使得百姓们苦不堪言。这种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仅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也使得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胡亥在赵高的建议下采取的这些巩固皇权的举措,虽然在短期内看似稳定了他的统治,但实际上却让秦朝的统治陷入了更深的危机。宗室和大臣们的被杀,使得秦朝失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和稳定的政治基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繁重的赋税徭役,让百姓们对秦朝的统治失去了信心,民怨沸腾。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迅灭亡。

.赵高的崛起与专权

在胡亥成功登上皇位的过程中,赵高可谓居功至伟。凭借着在沙丘政变中的关键谋划和推动,他开始在胡亥统治时期逐步崛起,权力的欲望也随之不断膨胀。

胡亥继位之初,对赵高极为信任和依赖。毕竟赵高不仅是他登上皇位的重要推手,还在宫廷中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人脉资源。赵高利用胡亥对自己的信任,开始在朝廷中安插亲信,排除异己。他将自己的党羽安排到各个重要职位上,使得朝廷上下逐渐形成了一股以他为的势力。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赵高不断向胡亥灌输享乐思想,让胡亥沉迷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他对胡亥说:“天子之所以尊贵,就在于让别人只能听到他的声音,而看不到他的面容。陛下您还年轻,处理政务时难免会有失误,让大臣们看到您的短处,就会降低您的威望。您不如深居宫中,由我和熟悉法令的侍臣们来处理政务,这样您就可以尽情享受生活,同时也能树立您的威严。”胡亥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便很少上朝,将朝政大权都交给了赵高。

随着权力的不断扩大,赵高的野心也愈膨胀。他开始不满足于仅仅在幕后操纵朝政,而是想要直接掌控朝廷的一切。为了试探大臣们对自己的态度,他导演了一场震惊朝野的“指鹿为马”事件。

有一天,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献给胡亥,并说:“这是一匹马。”胡亥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然后问身边的大臣们。大臣们有的沉默不语,有的为了迎合赵高,便说这就是马,只有少数几个正直的大臣坚持说是鹿。事后,赵高暗中将那些说是鹿的大臣一一加以迫害,要么将他们罢官免职,要么将他们处死。通过这次事件,赵高不仅进一步树立了自己的权威,也让朝廷中的大臣们对他更加畏惧,不敢再有任何反对他的声音。

赵高的专权对秦朝的统治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他的操纵下,朝廷内部政治腐败,官员们为了迎合赵高,纷纷贪污受贿、结党营私。国家的法律和制度被肆意践踏,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同时,赵高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断加重百姓的赋税和徭役,使得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怨沸腾。

在军事方面,赵高对将领们进行无端猜忌和打压。章邯作为秦朝末年的重要将领,在前线浴血奋战,却因为赵高的不信任和猜忌,最终被迫投降项羽。这使得秦朝的军事力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军事防线也逐渐崩溃。

赵高的崛起与专权,让秦朝的统治陷入了绝境。他的所作所为不仅加了秦朝的灭亡,也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曾经辉煌一时的大秦帝国,在赵高的专权下,如同大厦将倾,摇摇欲坠。

.李斯的命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