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鹿为马这一闹剧,成为了秦朝走向灭亡的重要转折点。它不仅暴露了赵高的专权和残暴,也反映了秦朝政治的黑暗和腐朽。在这场闹剧之后,秦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灭亡的命运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导致乱世与杀害二世
赵高的一系列倒行逆施,将秦朝一步步推向了乱世的深渊。他篡改遗诏、诛杀宗室大臣、指鹿为马等行为,严重破坏了朝廷的正常秩序,使得朝廷内部人心惶惶,官员们人人自危,不再以国家社稷为重,而是纷纷为了自保或迎合赵高而不择手段。
在赵高的操纵下,秦朝的法律变得更加严苛,百姓们承受着沉重的赋税和劳役负担。大量的劳动力被征调去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农田荒芜,民不聊生。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秦朝的统治充满了怨恨和不满。这种情况下,各地的起义如星火燎原般迅蔓延开来。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点燃了反秦的烽火。随后,各地的起义军纷纷响应,其中以刘邦和项羽领导的起义军最为强大。起义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秦朝的军队在起义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然而,赵高却对这些情况视而不见,或者故意隐瞒不报,继续在朝廷中作威作福。
公元前o年,刘邦率领起义军攻下了武关,逼近咸阳。此时,秦朝的局势已经岌岌可危,胡亥也终于得知了起义军的消息。他惊恐万分,急忙召见赵高,质问他为何隐瞒实情。赵高见事情败露,心中十分恐慌。他担心胡亥会怪罪于他,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
赵高与其女婿阎乐、弟弟赵成密谋,决定动政变,逼令胡亥自杀。他们让阎乐率领一千多名士兵伪装成起义军,攻入望夷宫。阎乐冲进宫中,见人就杀,一路杀到胡亥的住处。胡亥惊恐地躲在室内,质问阎乐为何如此。阎乐毫不客气地说:“你骄奢淫逸,诛杀无辜,天下人都已背叛你,你还是自行了断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胡亥此时才如梦初醒,他对阎乐说:“我想见见丞相。”阎乐拒绝了他的请求。胡亥又说:“我愿意让出皇位,做一个郡王。”阎乐依然不答应。胡亥接着说:“那我做一个万户侯也行。”阎乐还是不同意。最后,胡亥绝望地说:“我愿意和妻子儿女做普通百姓。”阎乐不耐烦地说:“我奉丞相之命,为天下人诛杀你,你说再多也没用。”
胡亥见求生无望,最终无奈地选择了自杀。曾经不可一世的秦二世,就这样在赵高的阴谋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赵高在逼死胡亥后,企图进一步篡夺皇位,但他的阴谋最终未能得逞,秦朝也在他的折腾下走向了灭亡的边缘。
.不得善终的结局
逼死秦二世胡亥后,赵高自以为大权在握,野心极度膨胀,妄图登上皇位。他召集朝中大臣,试图宣布自己称帝。然而,大臣们皆沉默不语,朝堂上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没有一人响应他的称帝之举。赵高这才意识到,自己虽然权倾朝野,但在众人心中,他终究只是个宦官,难以得到正统的认可,篡位自立的计划就此破产。
无奈之下,赵高只好另立子婴为秦王。他盘算着,子婴性格懦弱,容易掌控,可成为自己手中新的傀儡,继续在幕后操纵朝政。赵高派人去请子婴前来登基,子婴却早已洞悉赵高的阴谋。他深知赵高心狠手辣、野心勃勃,若不除掉赵高,自己迟早会落得和胡亥一样的下场。
于是,子婴与两个儿子及心腹宦官韩谈商议对策,决定设计诛杀赵高。子婴借口生病,迟迟不去登基。赵高多次派人催促,子婴都不为所动。赵高心中生疑,亲自前往子婴府邸查看。当赵高进入府邸后,子婴早已埋伏好的士兵一拥而上。毫无防备的赵高瞬间被制服,还没来得及反抗,就被乱刀砍死。
子婴除掉赵高后,为了以绝后患,下令诛夷赵高的三族。曾经不可一世、权倾朝野的赵高,就这样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他的家族也因他的恶行而遭受灭顶之灾。赵高的死,虽然暂时为秦朝除去了一大祸害,但此时的秦朝已经千疮百孔、摇摇欲坠,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很快便走向了灭亡。
二、赵高的个人作品
.《爰历篇》的创作背景
秦朝统一六国前,各国文字差异极大,这给政令传达、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带来了诸多不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推行了一系列统一措施,统一文字便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战国时期,各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不同的文字体系严重阻碍了国家的统一管理和展。秦始皇深知文字统一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于是下令进行文字改革,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规范全国文字。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赵高凭借其对文字的精通和在朝廷中的地位,参与到了文字改革的工作中。他创作《爰历篇》,目的在于为秦朝统一文字提供标准范本。《爰历篇》取史籀大篆,对其进行简化和规范,使之更易于书写和推广。赵高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助力秦朝实现文字的统一,进而加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统治力。
.《爰历篇》的内容与影响
《爰历篇》作为秦朝文字改革的重要成果,具有独特的内容和深远的影响。它是法定标准字书,也是童蒙识字学习教本,在秦代文字规范和文化传承方面挥了关键作用。
从内容上看,《爰历篇》以史籀大篆为基础,对文字进行了颇省改。它选取了常用的文字,对其笔画、结构进行简化和规范,使文字更加整齐、统一。这种简化和规范,既便于书写,也有利于文字的传播和使用。同时,《爰历篇》还注重文字的实用性,收录了与日常生活、政治、经济等方面相关的词汇,让学习者能够快掌握实际应用所需的文字。
作为法定标准字书,《爰历篇》为秦朝的文字统一提供了权威依据。秦朝政府规定,全国上下都要以《爰历篇》为标准来书写文字,这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使用统一的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文字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童蒙识字学习方面,《爰历篇》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它采用了通俗易懂的方式编排文字,便于儿童学习和记忆。通过学习《爰历篇》,儿童能够快掌握基本的文字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爰历篇》的推广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展。
《爰历篇》对秦代文字改革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文字的简化和规范化,为汉字的展奠定了基础。它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共享文化成果。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为秦朝的繁荣和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尽管《爰历篇》随着秦朝的灭亡而逐渐失传,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赵高的历史评价
.传统负面评价
在历史的长河中,赵高一直被视为奸臣的典型代表,众多史学家和文人墨客对他口诛笔伐,认为他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罪魁祸。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赵高的评价充满了批判。他详细记载了赵高在沙丘政变中的阴谋诡计,以及他在秦二世时期的专权跋扈。在司马迁看来,赵高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使得秦朝失去了扶苏这样一位贤明的继承人,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而且,赵高在掌握大权后,诛杀宗室和大臣,导致朝廷内部人心惶惶,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唐代诗人周昙在《赵高》一诗中写道:“赵高胡亥天诛,率土兴兵怨毒痡。丰沛见机群小吏,功成儿戏亦何殊。”他认为赵高和胡亥的所作所为引了天下人的怨恨和反抗,加了秦朝的灭亡。周昙将赵高视为秦朝覆灭的直接推动者,对他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谴责。
这些负面评价产生的原因和依据是多方面的。从政治层面来看,赵高的专权和乱政严重破坏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和统治秩序。他通过篡改遗诏、诛杀异己等手段,将朝廷变成了自己的一言堂,使得国家的决策无法正常进行。他还随意更改法律,制定严苛的刑罚,导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从道德层面来讲,赵高的行为违背了基本的伦理道德。他为了追求权力和私利,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杀害自己的君主和同僚。他的指鹿为马之举,更是将黑白颠倒,挑战了人们的道德底线。这种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公愤,使得他成为了道德败坏的典型。
从历史展的角度来看,秦朝在赵高的统治下迅走向灭亡。原本强大统一的秦朝,在短短几年内就陷入了混乱和崩溃的境地。人们将秦朝灭亡的责任归咎于赵高,认为他的所作所为是导致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
总之,历史上对赵高的负面评价是基于他的政治行为、道德品质以及对历史展的影响。这些评价反映了人们对奸臣乱政的痛恨和对国家稳定、社会正义的追求。
.争议性评价
在对赵高的评价中,除了传统的负面看法,也存在一些争议性观点。其中一种颇具影响力的观点认为,赵高的种种行为是出于对赵国的复仇。
有观点指出,赵高本为赵人,秦灭赵后,他作为阉宦被掳入秦。赵国的灭亡使他的家族遭遇了巨大的变故,亲人离散,生活陷入困境。这种国仇家恨在他心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促使他在进入秦朝宫廷后,处心积虑地策划一系列阴谋,试图颠覆秦朝的统治。
从这个角度来看,沙丘政变、指鹿为马等事件都有了新的解读。沙丘政变中,赵高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导致秦朝失去了扶苏这样一位可能贤明的君主,使秦朝的统治陷入混乱。指鹿为马则进一步破坏了朝廷的正常秩序,让秦朝的政治生态变得腐败不堪。这些行为虽然给秦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在复仇论者眼中,却是赵高为了实现复仇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这种争议性评价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是多方面的。先,历史记载的模糊性为这种观点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关于赵高的身世,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而详细的记载,这使得后人在解读他的行为动机时存在一定的想象空间。一些史家根据赵高可能是赵人的推测,结合他在秦朝的所作所为,提出了复仇的观点。
其次,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受到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在一些人看来,赵高的行为虽然恶劣,但如果他是出于复仇的目的,那么他的行为似乎有了一些可以理解的因素。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弱者反抗的同情和对于复仇行为的某种认可。
然而,这种观点也存在诸多争议。从现有史料来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赵高的行为是出于复仇。而且,赵高在掌握权力后,更多地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的专权和残暴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与单纯的复仇动机并不完全相符。
尽管存在争议,但这种观点的出现也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保持客观和全面的态度,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和背景因素,避免简单地对历史人物进行定性和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