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中国历代名人档案 > 第6章 李斯(第2页)

第6章 李斯(第2页)

荀子虽为儒家代表,但他的“性恶论”与法家思想有相通之处。他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外在的规范和约束来引导人们向善。这种观点为李斯接受法家的法治思想奠定了基础。在荀子看来,礼仪和法律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而李斯进一步展了这一思想,更加重视法律的强制作用。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才能有效地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李斯在师从荀子的过程中,深刻领会了荀子思想中接近法家的部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政治实践中。他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李斯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制度,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例如,在秦国的军事管理中,他制定了明确的军功爵制,以战功来评定将士的功绩和赏赐,激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李斯还将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融入到秦国的政治体制中。他主张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将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这种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避免了地方势力的割据和纷争,为秦国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基础。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李斯力排众议,坚持推行郡县制,得到了秦始皇的支持。从此,郡县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

此外,李斯还倡导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他认为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应该通过教育和宣传,让人们了解法律、遵守法律。他建议秦始皇焚烧《诗》《书》等儒家经典,禁止私学,以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的统一,但也引起了一些知识分子的不满和反抗。

荀子思想中接近法家的部分对李斯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成为法家思想的坚定实践者。他将法家思想融入自己的政治理念,通过制定法律制度、推行郡县制等措施,为秦国的统一和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他的一些极端做法也引了争议,对中国历史的展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三、入秦为官:辅佐嬴政与统一大业

.初入秦国的机遇与选择

李斯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抱负,离开荀子后,踏上了前往秦国的征程。初到秦国,他面临着陌生的环境和未知的挑战,但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很快便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机遇。

当时,秦国的相国吕不韦权倾朝野,广纳贤才,门下食客三千。吕不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文化人,他组织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希望以此来影响秦国的政治和文化走向。李斯听闻吕不韦的声名和他招揽人才的举措后,决定投身其门下,成为一名门客。

在吕不韦的门下,李斯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出色的口才,很快便崭露头角。他积极参与门客们的讨论和交流,对各种政治问题和社会现象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吕不韦逐渐注意到了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开始对他加以关注和培养。李斯也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为吕不韦出谋划策,处理各种事务。他的勤奋和智慧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和信任,不久后便被提拔为郎官,有了接近秦王嬴政的机会。

李斯选择秦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国末年,各国纷争不断,秦国在经历了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改革后,国力日益强盛,成为最有实力统一六国的国家。秦国的政治制度相对先进,中央集权程度较高,为有才能的人提供了广阔的展空间。李斯认为,在秦国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施展自己的才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此外,秦国的文化氛围也相对开放,对人才的包容性较强。秦国历代君主都重视招揽各国人才,商鞅、张仪、范雎等都是外来的贤才,他们在秦国都得到了重用,为秦国的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李斯相信,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在秦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

李斯初入秦国,通过得到吕不韦的赏识,获得了接近秦王的机会。他选择秦国,是基于对秦国实力、政治制度和文化氛围的考量,这一选择为他日后在秦国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向秦王献策与战略规划

李斯成为郎官后,获得了接近秦王嬴政的机会。他敏锐地察觉到秦王嬴政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于是抓住时机,向秦王献上了统一六国的策略。

李斯提出“先灭韩,以恐他国”的战略。韩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相对较弱,且地理位置处于秦国东进的要冲。先灭韩可以为秦国打开东进的大门,消除秦国侧翼的威胁,同时也能向其他诸侯国展示秦国的强大实力,起到威慑作用。从可行性来看,韩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难以与秦国抗衡,秦国具备足够的实力在短期内将其征服。而且,韩国与秦国接壤,便于秦国军队的调动和进攻。一旦韩国被灭,其他诸侯国必然会感到恐慌,内部矛盾和分歧可能会加剧,这为秦国进一步分化瓦解六国联盟创造了有利条件。

除了“先灭韩”,李斯还建议秦王嬴政派遣谋士携带金玉财宝前往各国,离间六国君臣关系。对于那些可以用钱财收买的大臣,就用重金贿赂,让他们为秦国效力,在本国朝廷上为秦国说话,破坏本国的战略决策;对于那些不肯接受贿赂的大臣,则派刺客将其暗杀。这种策略有效地削弱了六国的内部团结,使各国之间相互猜疑,难以形成有效的抗秦联盟。在实际操作中,秦国的谋士们凭借着出色的口才和谋略,成功地在六国朝廷中制造了许多矛盾和纷争,为秦国的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李斯还强调要抓住“万世之一时”的良机,果断地动统一战争。战国末年,各国经过长期的战争,国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而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已经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如果错过这个时机,等到各国恢复元气,重新联合起来对抗秦国,那么统一的难度将会大大增加。

李斯的这些策略对秦国的统一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灭韩”的战略使秦国顺利地迈出了统一的第一步,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离间六国君臣的计策有效地瓦解了六国的联盟,减少了秦国统一过程中的阻力。而抓住时机动战争的建议,使秦国能够果断地采取行动,避免了错失良机。在李斯的战略规划下,秦国按照既定的步骤,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离间六国与统一进程

李斯深知,要实现秦国统一六国的大业,仅靠军事力量是不够的,还需从内部瓦解六国联盟。于是,他精心策划并实施了离间六国君臣的计策。

李斯派遣大量谋士携带金银珠宝前往各国。在齐国,谋士们用重金贿赂了齐国的一些大臣。这些大臣收受贿赂后,在齐王面前极力主张与秦国保持友好关系,反对与其他五国合纵抗秦。他们不断向齐王进谗言,说合纵联盟不可靠,会给齐国带来战争灾难。齐王本就对合纵联盟心存疑虑,在这些大臣的蛊惑下,逐渐疏远了其他五国,使齐国在秦国统一过程中保持中立,为秦国逐个击破其他国家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赵国,秦国谋士得知赵王对廉颇等老将心存猜忌。他们买通赵王身边的近臣,让其在赵王面前诋毁廉颇。说廉颇年事已高,作战保守,有投降秦国的嫌疑。赵王听信了谗言,用赵括替换了廉颇。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在长平之战中,导致赵军大败,四十万降卒被秦军坑杀,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

在楚国,秦国谋士利用楚国贵族之间的矛盾,挑拨他们与楚王的关系。他们散布谣言,说某些贵族有谋反之心,使得楚王对这些贵族产生怀疑,内部矛盾激化。楚国朝堂陷入混乱,无法形成有效的抗秦策略。

在燕国,秦国谋士煽动燕国太子丹对秦国的仇恨,促使太子丹派荆轲刺秦。这一事件不仅让燕国与秦国的关系彻底破裂,也为秦国攻打燕国提供了借口。

在魏国,秦国谋士贿赂魏国大臣,让他们劝说魏王放弃抵抗,向秦国求和。魏国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逐渐丧失了抵抗的决心。

在离间六国君臣的同时,秦国也在积极进行军事行动。除了前面提到的长平之战,还有灭楚之战。楚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是秦国统一道路上的一个强劲对手。秦王嬴政起初派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楚,结果战败。后来,嬴政启用老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再次攻楚。王翦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与楚军对峙一年多,最终抓住时机,一举击败楚军,灭亡了楚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公元前o年,秦国先灭掉韩国;公元前年,灭赵国;公元前年,灭魏国;公元前年,灭楚国;公元前年,灭燕国;公元前年,灭齐国。至此,秦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李斯的离间之计和秦国的军事行动相互配合,为统一进程的顺利推进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谏逐客书:力挽狂澜与人才留存

.逐客令的背景与缘由

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中,韩国“疲秦”之计的败露成为了秦国下达逐客令的直接导火索,而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和内部原因。

战国末年,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改革,国力日益强盛,成为最有实力统一六国的国家。韩国作为秦国的邻国,实力相对较弱,时刻面临着被秦国吞并的威胁。为了延缓秦国的东进步伐,韩国想出了一个“疲秦”之计。他们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劝说秦国修建水渠,企图通过大量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秦国无暇东顾。

起初,秦国并没有识破韩国的计谋,而是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开始修建水渠。然而,随着工程的推进,韩国的“疲秦”之计逐渐败露。秦国的宗室大臣们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惊和愤怒。他们认为,各国来秦国的客卿大多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郑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于是,他们纷纷向秦王嬴政进谏,要求驱逐一切外来客卿。

从政治背景来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人才流动频繁。秦国一直以来都重视招揽各国人才,商鞅、张仪、范雎等都是外来的贤才,他们在秦国都得到了重用,为秦国的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秦国的强大,一些宗室大臣担心外来客卿会威胁到他们的地位和利益。他们认为,客卿们在秦国担任重要官职,掌握着大量的权力和资源,可能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对秦国的宗室贵族构成威胁。因此,他们希望通过驱逐客卿,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从内部原因来看,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一方面,秦国需要不断地扩充军队,进行战争,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另一方面,秦国还需要加强内部治理,稳定社会秩序,提高国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这种情况下,秦国的宗室大臣们认为,驱逐客卿可以减少秦国的内部矛盾和纷争,集中力量进行统一战争。

韩国“疲秦”之计的败露只是一个契机,秦国下达逐客令的根本原因是秦国宗室大臣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以及秦国在统一进程中面临的政治和内部压力。这一命令的下达,对秦国的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引了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