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中国历代名人档案 > 第6章 李斯(第4页)

第6章 李斯(第4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统一货币方面,李斯废除了六国原有的货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半两钱。半两钱是一种圆形方孔的铜币,每枚重量为半两。这种货币形制简单,便于携带和使用,而且铸造工艺相对统一,质量有保证。为了保证货币的统一铸造和行,秦朝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货币的铸造和管理,禁止民间私自铸造货币。

统一货币对经济展和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消除了货币流通的障碍,使得全国各地的商品交换更加顺畅。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使用相同的货币进行交易,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统一货币也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控制。国家掌握了货币的铸造和行权,能够有效地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物价,维护经济秩序。同时,统一货币也有利于国家的财政管理,政府可以更加方便地征收赋税和进行财政支出。

李斯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举措,是秦朝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些举措促进了国内贸易的展,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控制,为秦朝的经济繁荣和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们对后世中国的经济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沙丘之变:权力漩涡与命运转折

.秦始皇驾崩与遗诏风波

公元前o年,秦始皇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五次东巡。此次出巡,他带着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以及少子胡亥等一同前往。一路上,秦始皇视察民情,宣扬国威,然而,谁也未曾料到,这次出巡竟成了他生命的最后旅程。

当巡游队伍行至沙丘宫(今河北广宗西北)时,秦始皇突然暴病不起。病情来势汹汹,迅恶化,秦始皇深知自己大限将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强撑着病体,命赵高起草遗诏,传位于长子扶苏。遗诏中明确要求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即刻赶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皇位。这一遗诏体现了秦始皇对扶苏的信任和对秦朝未来的安排,扶苏为人宽厚仁义,素有贤名,在朝廷和民间都有较高的威望,秦始皇希望他能延续秦朝的统治,开创更加繁荣的局面。

然而,遗诏尚未出,秦始皇便在沙丘宫与世长辞。秦始皇的突然驾崩,使得整个巡游队伍陷入了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之中。李斯担心秦始皇的死讯传出后,会引天下大乱,尤其是六国旧势力可能会趁机谋反,于是决定秘不丧。他们将秦始皇的尸体放置在辒凉车中,让亲信宦官陪乘,每日照常进献饮食,百官奏事也一如往常,由宦官在车中应答,以此来掩盖秦始皇已死的真相。

遗诏的内容引了巨大的争议。赵高心怀不轨,他与扶苏、蒙恬素有嫌隙,担心扶苏即位后会对自己不利。而胡亥则是他可以利用的棋子,于是赵高便与胡亥密谋,企图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他们还劝说李斯加入他们的阴谋,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最终妥协,与赵高、胡亥合谋篡改了遗诏。他们伪造了秦始皇的诏书,指责扶苏和蒙恬戍边无功,赐死扶苏,将兵权交给副将王离,并将蒙恬囚禁起来。

扶苏接到假诏后,悲痛万分,不听蒙恬的劝阻,自刎而死。蒙恬也被囚禁,最终被迫服毒自尽。胡亥则在赵高和李斯的扶持下,顺利登上了皇位,即秦二世。秦始皇的遗诏风波至此落下帷幕,但它却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降临。

.赵高的阴谋与李斯的抉择

秦始皇在沙丘宫驾崩后,赵高深知扶苏与蒙恬关系密切,若扶苏即位,自己必将失势。于是,他精心策划了一场阴谋,企图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而要实现这一阴谋,就必须拉拢位高权重的李斯。

赵高找到李斯,单刀直入地提及篡改遗诏之事。李斯听闻后,大惊失色,严词拒绝,称此乃亡国之言,违背天理人伦。赵高并不气馁,开始从多个方面对李斯进行胁迫和劝说。

他先以李斯与蒙恬作比较,指出在才能、功劳、谋略、民心以及与扶苏的关系这五个方面,李斯都不如蒙恬。一旦扶苏即位,必然会任用蒙恬为丞相,到那时,李斯不仅会失去丞相之位,还可能落得个悲惨的下场。这一番话击中了李斯的要害,他一生追求功名利禄,丞相之位是他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失去丞相之位对他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接着,赵高又以胡亥为例,夸赞胡亥仁慈宽厚、轻财重士、尽礼敬士,是皇位的合适人选。他劝说李斯,如果能拥立胡亥为帝,那么李斯将继续保有丞相之位,荣华富贵也能得以延续。赵高还暗示李斯,若不与他合作,将会面临严重的后果,不仅自己的前途堪忧,还可能祸及家人。

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李斯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挣扎之中。他内心深知篡改遗诏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会遭到天下人的唾弃,但他又舍不得放弃自己来之不易的权势和地位。他想起自己从一个小小的郡吏,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才华,一步步走到丞相的高位,其中的艰辛和付出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拒绝赵高,扶苏即位后,自己很可能会被罢官,甚至性命不保;而如果与赵高合作,虽然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和良心,但却能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和权衡,李斯最终为了个人的利益,选择了妥协。他怀着复杂的心情,参与了赵高和胡亥的阴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帝。

李斯的这一抉择,虽然在短期内保住了他的权势和地位,但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后患。他的妥协不仅违背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也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此后,赵高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肆意妄为,秦朝的统治陷入了混乱和危机之中,而李斯也最终成为了赵高阴谋的牺牲品。

.胡亥即位与秦朝危机

胡亥在赵高和李斯的扶持下登上皇位,成为秦二世。然而,他的即位并未给秦朝带来稳定与繁荣,反而使秦朝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

胡亥即位后,赵高凭借拥立之功,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排除异己,大肆诛杀朝中的忠臣良将。蒙恬、蒙毅等将领被赵高陷害致死,许多宗室子弟也惨遭毒手。朝廷内部人心惶惶,官员们人人自危,不敢直言进谏。赵高的专权使得秦朝的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朝廷上下一片混乱。

在赵高的怂恿下,胡亥继续推行秦始皇时期的严刑峻法和繁重的赋税徭役。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胡亥征大量民夫继续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百姓们不堪重负,生活苦不堪言。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得百姓们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怨沸腾,各地纷纷爆小规模的起义和反抗活动。

与此同时,秦朝的军事力量也受到了严重削弱。由于赵高的弄权,军队中的将领被大量更换,导致军队的指挥系统混乱,战斗力下降。在面对外部的威胁时,秦朝的军队显得力不从心。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趁机侵扰,秦朝的边境局势日益紧张。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赵高上演了一场“指鹿为马”的闹剧。他在朝堂上故意将鹿说成马,以此来试探大臣们的态度。那些敢于说出真相的大臣,都被赵高以各种罪名陷害。这一事件使得朝廷中的大臣们更加畏惧赵高,不敢违背他的意愿。胡亥也被赵高的阴谋所蒙蔽,对朝廷中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

在胡亥和赵高的统治下,秦朝的社会矛盾激化到了极点。公元前o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动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起义军迅展壮大,各地纷纷响应。六国旧贵族也趁机起兵反秦,企图恢复自己的统治。秦朝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灭亡的命运已经不可避免。

胡亥即位后的种种举措,以及赵高的弄权,使得秦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陷入了危机。民怨沸腾、起义频,秦朝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大厦,在风雨飘摇中逐渐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七、晚年悲剧:身陷囹圄与惨遭灭族

.李斯的失势与被诬陷

胡亥即位后,秦朝的局势愈严峻,而李斯也逐渐走向失势。他失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外部环境来看,赵高的势力不断膨胀。赵高凭借着与胡亥的亲密关系以及在沙丘之变中的拥立之功,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他为了独揽大权,视李斯为最大的障碍,处心积虑地想要除掉李斯。

从李斯自身角度而言,他在沙丘之变中与赵高合谋,虽然暂时保住了自己的地位,但却失去了道德和舆论的支持。而且,他在秦朝后期未能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来缓解社会矛盾。面对陈胜、吴广起义引的全国性动荡,李斯未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稳定局势,这让胡亥对他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同时,李斯为了迎合胡亥,提出了“督责之术”,主张君主对臣民实行严厉的监督和责罚,这一主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君主专制,但却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不满,进一步损害了他的声誉。

赵高诬陷李斯谋反的过程可谓处心积虑。他利用李斯对秦朝局势的担忧和想要进谏的心理,故意设计圈套。赵高先是假意对李斯说,如今皇上沉迷于享乐,不理朝政,而天下起义不断,希望李斯能找机会劝谏皇上。李斯不知是计,便答应了。赵高则专门挑选胡亥玩得正高兴的时候,通知李斯进宫进谏。胡亥因此对李斯产生了极大的不满。

接着,赵高又在胡亥面前诬陷李斯。他说李斯的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在陈胜、吴广起义经过三川时,李由没有积极镇压,是因为李斯与起义军有勾结。而且,李斯自认为功劳大,想要裂地封王。胡亥听后,信以为真,便派人去调查李由。

为了坐实李斯谋反的罪名,赵高还对调查人员进行威逼利诱,让他们编造李由谋反的证据。同时,他不断在胡亥面前诋毁李斯,说李斯权力过大,有谋反的野心。在赵高的不断诬陷下,胡亥最终下令将李斯逮捕入狱。

李斯就这样在赵高的阴谋陷害下失势,从曾经权倾朝野的丞相沦为阶下囚。他的命运也由此急转直下,等待他的将是更加悲惨的结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