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短故事故事大全 > 评书 宋辽风云与仁宗盛治(第1页)

评书 宋辽风云与仁宗盛治(第1页)

上回书说到,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而后宋太宗赵光义灭掉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可北方的辽朝占据燕云十六州,对宋朝虎视眈眈,宋辽之间的火药味愈浓烈。

宋太宗赵光义一心想收复燕云十六州,洗刷中原王朝多年的耻辱。太平兴国四年,他不顾众臣反对,御驾亲征辽国。宋军起初势如破竹,一路北上,接连攻克数城,直逼幽州城下。辽军被打得措手不及,赶忙调集重兵救援。宋军与辽军在高梁河展开一场大战,这一战打得是昏天黑地,双方死伤无数。辽军名将耶律休哥率领精锐骑兵,从宋军背后突袭,宋军顿时大乱。宋太宗赵光义在乱军中身中数箭,狼狈逃窜,坐着驴车才得以逃脱。高梁河之战的惨败,让宋朝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暂时搁浅。

可宋太宗并不甘心,雍熙三年,他再次兵分三路北伐辽国,史称“雍熙北伐”。东路军由曹彬率领,作为主力,向幽州进;中路军由田重进率领,出飞狐口;西路军由潘美、杨业率领,出雁门关。起初,三路大军进展顺利,连连取胜。但曹彬率领的东路军求胜心切,孤军深入,被辽军截断粮道。辽军集中兵力,猛攻东路军,曹彬大败而回。东路军一败,中、西两路军也被迫撤退。

西路军撤退途中,负责掩护百姓南迁的杨业,在陈家谷口陷入辽军重围。杨业骁勇善战,人称“杨无敌”,他本与潘美约定在陈家谷口接应,可潘美却听信监军王侁的谗言,擅自撤离。杨业孤立无援,虽奋力拼杀,斩杀辽军无数,但最终寡不敌众,身负重伤,被辽军俘虏。杨业宁死不屈,绝食三日而亡。杨业之死,举国悲痛,也让宋朝的北伐蒙上了一层阴影。

两次北伐失败后,宋朝元气大伤,从此对辽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辽国却趁机南下,不断侵扰宋朝边境。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和萧太后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直逼澶州,威胁开封。宋真宗赵恒惊慌失措,朝中大臣有的主张迁都金陵,有的建议逃往成都。关键时刻,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抵抗,并恳请宋真宗御驾亲征。

在寇准的再三劝说下,宋真宗勉强同意前往澶州督战。宋军将士得知皇帝亲临前线,士气大振。辽军主将萧挞凛在澶州城下巡视时,被宋军的床子弩射中,当场毙命。辽军士气受挫,又担心腹背受敌,于是提出议和。宋真宗本就无心再战,便欣然同意。双方经过谈判,签订了“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规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o万两、绢o万匹,双方以白沟河为边界。这一盟约虽然让宋朝每年付出了一定的经济代价,但换来了宋辽之间长达百余年的和平,为宋朝的经济文化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此后,宋朝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休养生息,经济迅展,商业繁荣,城市兴起。开封城更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城中店铺林立,酒楼茶肆遍布大街小巷,“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热闹非凡,各种杂耍、说唱、戏剧表演精彩纷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开封城的繁华景象。

宋真宗赵恒驾崩后,其子宋仁宗赵祯即位。宋仁宗性情宽厚,知人善任,在位期间,重用范仲淹、包拯、欧阳修、富弼等一大批贤臣能吏,朝政清明,社会稳定。

范仲淹主持了“庆历新政”,他针对当时的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军事制度等方面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虽然“庆历新政”由于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仅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宣告失败,但它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包拯,人称“包青天”,他为官清廉,铁面无私,敢于弹劾权贵,为百姓伸张正义。在开封府任职期间,包拯改革诉讼制度,打开官府正门,让百姓能够直接到公堂上诉,使得那些为非作歹的权贵们闻风丧胆,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断案如神的故事,“狸猫换太子”“铡美案”等更是家喻户晓。

欧阳修则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他倡导诗文革新运动,反对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在他的领导下,北宋文坛人才辈出,苏轼、苏辙、苏洵、曾巩等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都出自北宋,他们的诗词文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仁宗时期,文化教育事业也蓬勃展。各地书院兴起,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等,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这些书院汇聚了众多名师大儒,讲学论道,学术氛围浓厚,为宋朝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在经济方面,宋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上,引进了占城稻,推广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手工业方面,瓷器、丝绸、印刷等行业技术精湛,产品远销海外;商业更是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中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夜市、早市热闹非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在这看似繁荣的背后,宋朝也面临着一些隐忧。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同时,官僚机构臃肿,官员数量众多,财政开支庞大,再加上每年给辽国和西夏的岁币,使得宋朝的财政压力日益增大。这些问题,也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埋下了伏笔。

且说这西夏,本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李元昊即位后,西夏国力逐渐强盛,他不甘于向宋朝称臣,于是在宝元元年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李元昊称帝后,多次率军进攻宋朝边境,双方爆了多次战争。宋军在战场上屡屡失利,损失惨重。宋仁宗无奈之下,只好与西夏议和,史称“庆历和议”。和议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给西夏银万两、绢万匹、茶万斤。

宋辽、宋夏之间的和议虽然维持了表面的和平,但宋朝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宋仁宗在位期间,虽然努力维持着国家的繁荣稳定,但他也深知宋朝面临的危机。他多次试图改革,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嘉佑八年,宋仁宗驾崩,享年五十四岁。他的离世,让天下百姓悲痛万分,就连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为之落泪,感叹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宋仁宗之后,宋英宗赵曙即位,但他在位时间较短,仅四年便去世了。随后,宋神宗赵顼即位,这位年轻的皇帝雄心勃勃,立志要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而此时,一位改变宋朝命运的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就是王安石。一场影响深远的变法即将拉开帷幕,宋朝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呢?

这正是:宋辽激战起风云,澶渊定盟暂息纷。仁宗盛治贤才聚,文治武功一时新。西夏崛起边患扰,和议难掩危机存。神宗即位雄心起,安石变法待乾坤。欲知王安石变法详情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喜欢短故事志请大家收藏:dududu短故事志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