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大国日化1981笔趣阁 > 第40章(第2页)

第40章(第2页)

周渔和莫大海的分歧无人知道,周渔抽空去了一趟商务局——上次回来后,周渔就在试探,她能不能扩大规模,譬如开到省城去。

周渔在南州是合法经营,是因为她是蔬菜公司下属的个体户,背靠蔬菜公司。但是到了省城,南州市蔬菜公司也就不管用了,而这会儿还没个体户有这个本事,开店到外市去呢,所以张翰今就没答应她。

但周渔这个人,最会的就是以退为进,不让她开到省城去,周渔就问:“那我能不能扩大一下经营范围?”

张翰今就问她:“你现在还不够啊,我看你的人忙得都团团转?!还要经营什么?”

周渔就跟他解释:“人睁眼期间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可是除此之外,也要别的东西,要盘子碗筷,要肥皂擦脸膏,要写字的笔和纸,也要擦鞋油鞋刷子吧。如果他们都在我店里能找到,那不是省了老大的事儿了。我想加百货。”

“你都干了,百货公司和供销社干什么!”

周渔一听就知道,这两家肯定背后没少嘀咕她,她倒是理直气壮:“张局,如果他们干得好,能被我抢了生意吗?我看百货公司也改革了,开始论绩效,服务态度好多了,尤其是最近送香皂的事儿大家都很满意的。”

“我倒是觉得,这也有我的功劳!”

周渔和张翰今算是合作过的交情,比之原先可要亲密的多,他们一个想干好,一个想看着下面干好,目标一致,周渔有些话也敢说。

“这话有点往我脸上贴金,而且好像是倒打一耙,但实际是,如果没有门市部,他们想要改革,最起码要推后三五年。张局,现在百货公司里的东西,已经多少像是南州肥皂厂一样,被外来货取代了。

我的一个朋友,叫做尤雪丽,原先是化工厂的广播员,今年已经调到了制片厂当演员了。她下定改行决心之前,出去转了一圈,去了京市也去了香江。回来跟我说,香江那里的物质极大丰富,有很多很多的商场,人们可以自由选购。

现在,是没有这些商场来到咱们南州,但发展的这么快,谁知道三五年后,是什么样子呢,那时百货公司再动,还管用吗?”

“我知道他们肯定告状了。但我觉得,不能本末倒置!”

张翰今是个很喜欢倾听的人,话不多,周渔嘚嘚半天,他才问了一句:“这怎么讲?”

“就是不能因为我干得好限制我,把干得好的拉下来,大家一起不好好干吗?就算是您想激励他们动起来,也得有个目标啊,我愿意当他们的目标!”

饶是张翰今都被她逗笑了,当时挥挥手让周渔回去了,啥也没说。

不过没两天,就给周渔打了电话:“过来办手续吧。”

所以,周渔这次去商务局,就是要更换新的营业执照——她的范围扩大了,日用百货也进了里面,就是烟酒粮食还不行,没有放开呢。

但有了这个范围,周渔的小超市就大体成型了。

拿证的时候,她去张翰今那边逛了一圈,谢谢他,张翰今就递给了她一张昨天的南河日报——原来采访她的那篇文章发出去了。

这篇文章最后经过商讨和几轮修改,并没有采用黎雪的那篇客观描写冲突的文章,反而这事儿隐去了,起的名字也很简单《开门市部的个体户周渔》。

周渔是看过最后的定稿的,所以对内容很熟悉——文章的语言完全是描述性的,根本没有任何的评价,都是在客观的讲述一个被退学的女孩,从养蘑菇开始短短半年的成绩。

当时记者余小芳是这么跟周渔说的:“我们什么都不用说,你出现在南河日报上,是引领什么风气,大家就心知肚明了。”

如今报纸拿在手里,周渔瞧了瞧,不是第一版,而是在第三版,占了整整一个版面,本来是想登她的照片的,不过周渔为了门市部着想,所以建议用了门市部门面照一张。

所以,梅树村蘑菇批发门市部市中店的门面照就这么出现在了南河日报上。

周渔也有个私心——门市部经营范围扩大了,门店也要增加了,他们之前开业,是求着人家给自己东西,其实门类不是特别全,选择范围也很小,如今有了这个招牌,倒是可以来个省内招商会,丰富一下产品。

不过这事儿还得等店员招完了再说,否则他们根本忙不过来。

而这样一篇报道,显然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巨大的轰动。

周渔早有想法,所以拜托余小芳给她留下两百份报纸,好当作广告招牌,哪里想到,余小芳给她打电话说已经寄出的时候,还说了一件事,这一期的南河日报直接卖空了:“这是第一次,我们又加印了一次,还是不够,很多人都到报刊上来问询,想要看看写你的文章!”

当然,周渔也收到了新的来信——比上次上南州晚报的时候要多多了,有问她为什么要开门市部的,有问她有没有什么致富新门路的,有问她自己的法子行不行的?有问她能不能帮自己也开家门市部的,还有跟她说自家穷得要死周渔能不能借钱的。

周渔:……

门市部也多了一些人,用王建的话说:“一看就不是来买东西的,跟当初张阳县饼干厂来的时候很像,进来后四处撒么,问问这问问那儿,还守在门口数人流。”

这显然比写信的更有行动力,是来实地看看,至于看什么,每个人的目的都不一样。

但有几个人引起了周渔的注意力。

五个人的队伍,其中三个人穿的很时髦,两个人穿着更本地化一些。三个人根本不开口,由这两个人带着,一路从市中店转到了城南店,五个店铺一个都没落下。

王建觉得不对,专门打了电话给周渔:“奇奇怪怪的,说话也都是小声,别是有什么不良居心吧。”

周渔倒是不认识,不过一瞧就知道怎么回事了,85年前,夏国引进的外资,大多是香江那边的投资,有香江人一点不意外。

但这会儿引进的外资几乎都是跟各大国企工厂合作,进行联营,所以周渔也没有上前自我介绍,而是说:“应该是香江那边的投资者,不用管他,让他们逛就是了。”

王建点点头,这才汇报正经工作:“那三十个人我都通知到了,让他们准时来面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