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无限告白by昀山 > 第170章 告白(第8页)

第170章 告白(第8页)

③⑤

整理素材很容易。得益于我十几年如一日的严谨习惯,过去几个月的相关日记全部完整保留。这其中包括大量对话的原句丶对你表情和状态的抓取,各种环境丶布景与事件。

别忘了我手里还有另一方素材,正是来自你姐姐的叙述。如果只作为个人私用,还需要特意征求她的意见吗?我没有再打扰她。但她的自述充满近乎惊悚的妄想色彩,我无法确定它在真假轴上的位置,只能按照我的直觉对它进行了二度扭曲。

也正是这个过程激发了「流浪犬」主体情节的灵感。

一个人自述与真相间的缺口,在多大程度上能还原未被讲述的那一部分人格?她在被双重扭曲後还剩下什麽呢?我于是明白自己写出的只会是连我都不能彻底明白的内容,因为唯一的评判尺在你手里。尽管当时我并不认为你会有朝一日知道它的存在,但归根结底,我是个外人,我无权越过你评判汪秋犀。我尽量写得温和。

总之现在我什麽都有了。

双方素材丶搭建完毕的背景丶连同滋生于它们的新灵感,完美的“立足之地”。

那我立刻写出来了吗?

并没有。

甚至正因为素材太全了,我才举步维艰。他们与我们间的区分变模糊了,而当脑海里浮现出真实存在着的你我,我再次陷入表达上难以跨越的障碍,甚至无法完成最简单的键盘敲击。

时至今日,我仍无法对抗本能。我一直不具备理清自我丶表达内心的能力。在几十本日记里我有将无数细节好好记录,甚至假如有心好奇,只需按照日期检索,就能知道八年前一个平凡无奇的周末里,我出门时穿了什麽衣服。但我不会知道自己当时在想什麽:所有细节之中,我个人的心理活动恰恰是缺失的。我的日记是名副其实的流水账,真是对其功能的一大暗讽。

整理素材时我就发现了这一点,当时我没在意,因为这故事里我的个人想法并不重要。即使在准备期间我也极力抗拒“他是我”的念头,且为此打定主意,绝不给他任何心理活动。

唐思烬的情况却又复杂一些。

我对他有移情,这点我承认,我经常下意识地觉得,你们俩是一个人。但其实不该这麽想,区别可太大了。

最关键之处在于,一旦在敲定唐思烬为主角的前提下,再认定他只是你的化身,现实将频频对虚构发出干扰,直至彻底阻断我作为作者的自由。对我来讲,写作本该是更类似睡着的状态:我感知到大致的形状,却看不见具体的细节,也看不清那个黑暗过程的全貌。因为一旦试图以切实的方式立足于上,它将消逝……虚构和现实必须割裂,作者这才能随水漂流。

③⑥

我思考人和其虚构投射之间的关系。人们偶尔会对某个人物指指点点,说他她是XX的化身,从此人物的一切都被摘出来跟原型逐一对应。这样一说,虚构人物只能算是他们各自原型的衍生品吗?或者,干脆全是写作者本人的“裂变”産物?

其实我不喜欢这样,写《苦楝》的时候我就抗拒“绝对原型”的存在。更恰当丶更适合我的情况是,让一切角色都独立于现实存在,我仅仅是把出自现实的一些元素借给他们,然後看他们如何自己活过来。唐思烬和娄思源尤其如此:前一秒我正在创作,下一秒我要开始观察学习。像逛超市的时候突然松手,看手推车会自己滑向何处;最後你总会目送手推车们自己离开,然後把蔬果袋放上副驾,一个人开车回家。

这是一种微妙的关系,正是对它的寻求诱发了附身海伦相关情节的灵感。

③⑦

我道个歉:信纸到这里就用完了,实在是时间紧张,写信的举动又事出突然。从这页起的内容就都是打印出来的了。

回到正题。

想清楚我要给角色自由的好处,不仅在于我终于有了进度,还在于一种美好期望:伴随文本的结束,所有人都脱离了我,自此不再仅为一种附属,我想象他们开始一无所知在各自的世界里独立生存。这理论反向补足了部分模糊不清的世界观。

为什麽人物会进入「缝隙」,那些分散的小世界本质上又是什麽?到我喜爱的隐喻环节了。然後呢?故事结束後,NPC们会去哪里?答案早已浮现。

起初他们都是载体——所有的人。我承认自己借给他们各种元素。但有没有人说过,角色一旦承载了来自他人的部分思想,就不能再独立为人?好像没有!在我看来这是个浪漫的过程:半成品进展成整体,人物成为了人,文本被画上句号,外来的旅人以局外人的洞察力找回了它的初衷。整个虚构空间像天空中的一个岛屿一样起航,从此割断连接码头的锁链,逐渐形成一个星球的厚度,独立地飘向远方。

我沿着这思路进行後续的分离实验,效果还不错。

唐思烬现在可大变样了。你看着他的时候,也感到了我铺下的那层隔膜吗?我留下一半不会左右情节的元素,另一半则随意涂抹。比如你的“後引号”根本不长在脸上,也没有抓脖颈的小动作,反而是各种有趣的小表情和标识性的口癖被我决定删除,那真是娄思源的遗憾。我把汪秋犀的身份改成了你妹妹,让那个房间变成花房,再种上你的蓝紫色“生日花”,在截然不同的情景里插入我们对话原句的碎片,在事件虚构的前提下保留忠于现实的关系阶段节点,以及在涉及过往的内容上尽可能化用,极尽扭曲,但不乱编。

每一个故事都要完整但节制,我一边“漂流”,一边在寻找平衡。不得不说那是种神奇的境界,如同在湍流间踩住一根平衡木,通过维持两端的平衡来安全前行。最初当然总掉下去,然而走得越远,我越能信手拈来。

时间还是很紧张。起初我还有顾虑,但灵感滚滚而来,加上专业敲代码的手速和高度专注,我第一天就写了四万字。之後每天我都维持住了这一惊人的底线,有两天还写到了六万(所以请原谅所有的错别字)。很多想法在这期间自动萌生,我仅仅需要动一动手,就能毫不费力将它们摘下来据为己有。

熟能生巧後,我又很快无师自通了该如何套用一些额外的小元素,让一切“熟悉又陌生”。

你认出“对与错词典”了吗?还有窗外那根被我戏称是“防火梯”的大树枝,那几场傻瓜局都有点高擡了的狼人杀(我细致地写清了其中几局的具体流程,唯独没写我不当狼的那一局,这暗示了什麽吗?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多年前见过的一组澳大利亚的邮局广告,上面人物从纸页里浮凸而出,标题写着“如果你想好好触碰一个人,给TA写信吧”【16】,等等等等。

③⑧

当然还有那一天,4月1日愚人节,我意义重大的二十七岁生日,甜蜜与痛苦交织像生活本身【i】。

我开车接你出来看电影,风衣买得太大了,你必须不停把袖子卷起来,我没告诉你我是故意买了大一号的衣服。下车後有人不停看你,你立刻用兜帽把脸遮上,且直到进入黑暗的放映厅才敢跟我牵手。吃西餐的时候也很可爱。我记得你如何用叉子轻轻戳餐盘,等侍者一走就迅速贴过来问我为什麽牛排没有熟:“还在流血!”

配角就更不难写了。

他们大部分毫无现实借鉴,我纯属想到什麽写什麽。不过仍有几个例外。

首先是可敬的柯护士——我失散多年,後来因你才得以偶尔叙旧的小学女同学。如果你好奇的话,她还没交过男朋友。方片K的所谓“男朋友”对应到现实是个二次元角色,在最新的剧场版里死了,有风声说作者还会把他复活,不过论坛里仍然衆说纷纭。你大不必为此担心。

至于那个住1205【j】,总阴阳怪气你的英国留学生,我承认他的遭遇单看起来引人同情,但那不妨碍我认为他是个傻逼。现实里我自然没法对一个脆弱的病人做什麽,但在故事里拿掉他引以为豪的智商呢?这一段我写得自娱自乐。

不过这些都是细枝末节,我们还是回到对唐思烬同学的专题研究上来。

总体上我会说这是个不断前进的过程,需要经常停下来,把新长出来的丶阻碍写作的“现实联系”割掉。为此我致力于将他投放进各种你这辈子大概都没有机会参与的活动中去(不过谁知道哪天你会不会真想玩跑酷呢)。这对我也是种考验。或许你也看出他的行为和欲求有轻微的前後不一,那是因为我一边在写,一边也在逐渐增加对这个角色的了解。

这过程里我一点点贴近他,再隔着一层加密过的屏障,从他身上寻找你的印记。

我仍然偶尔拿不准,越往後面越这样。桥上那场戏,我推算了四遍才敢动笔写第一版内容,但也经历了一番波折。

为方便解释,我把当时做的对照也给你写一下:

1)【我过来後,你问我“外面有什麽事吗”】→唐:“我想知道,出局前,你看到了什麽”;

2)【我没说话,然後我说了,解释的时候很简略提到我小姑】→人物直谈1976【k】;

3)【我顺口提到汪秋犀,你突然擡头盯着我看,表情捉摸不定】→话题蔓延至妹妹,唐的在意点:a。妹妹和娄见过面;b。娄一直瞒着不说。娄道歉,唐伤心表示“你什麽都不明白”;

4)【新闻插入,你低头刷手机,突然新闻弹出来,手机直接掉在床单上差点滑下去,我迅速把内容扣上】→跳桥事件;

5)【我试图转移注意力,之後你说你不会做那种事】→亲密戏,唐承诺不会跳桥;

6)【我随後的发言,一些琐碎的刚认识你时的心理活动】→娄回应之前那句“什麽都不明白”,反向灌输“人与人之间的绝对理解并不存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