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他根本不是为爱而死,倘若他不是在事业上遭受了堪称毁灭性的打击,他根本不会选择死。
拿着相思之人未婚夫的枪自杀,还要在遗书里说明他是为她而死。
明明不是!
他不会不知道绿蒂(维特单思之人)并不希望他自杀。
阅读到最後,我甚至觉得维特这家夥是我比我更加人渣的人渣,根本无法与之共情。歌德怎麽敢在小说前言里说他可怜的。
他可怜?他可怜个屁。
看完之後我气得简直浑身发抖。
……
也许我从未读懂这些书,我不认为这些情感能够被称之为‘爱情’。这些人究竟是把爱情当做是什麽啊?
爱一个人,就一定要爱到丧失理智,发狂才行吗?
在这些书里,总是要有一个人为爱而死,可是这种爱,终究也只是用作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我们无法为任何崇高的理想而死,但我们又不愿意让自己显得懦弱,那麽,就让我们为爱而死吧!
我没记错的话,‘爱情’这个词对于中国地区的人来说,是个舶来品。文言文里,多得是可爱丶可怜,并没有单独存在的,爱。
我至今也不觉得这世上有多少人真的知道什麽叫做‘爱’。
对方想要你听话,究竟是爱你呢?还是想要奴役你?抑或兼而有之?
有多少人能够真的分清楚呢?
当事情变得糟糕时,来自于我们胸口的抽痛……叫做心碎?那不过是我们的身体在释放一些化合物来回应负面情绪。
人类所能感受到的痛楚大抵都是如此。
只要明白了这一点,然後再促使身体释放可以带来‘快乐’的内啡肽以及那被称为‘爱情激素’的□□,只要促使了这些化合物的释放,我们的意识就能接受并且感受到爱情……觉得喜欢的人在闪闪发光,也不过是由于兴奋,瞳孔会打开,进入眼睛的光线增多了。
我认为,与‘自由’丶‘平等’丶‘博爱’一样,‘爱情’也只存在于【某个环境下】,是人类为了自己能够拥有发自内心的深爱与挚爱才生造出来的词汇。
对于某些大人物来说,底层民衆意识觉醒的第一步大概就是‘恋爱上的自由’了吧?
随着人类历史的增长,连‘爱情’都被标准化了,人类将‘每个少年都希望这般去爱,每个少女都希望这般被爱’提高到了社会常识的层次。
既然是标准,像是‘爱情’,应该也具有着某种历史局限性。
我们在谈恋爱的时候真的有在谈恋爱吗?
说某个人漂亮又聪明,做事认真也很细腻,笑容可爱,行动力很强,有共同爱好而因此喜欢上对方什麽的,也总是要在後面加上一句‘满足了我对恋人的一切想象’。
那麽,我们有在跟‘想象中的对方’谈恋爱吗?
我想也没有。
我们为什麽喜欢那个能够满足我们想象的人?因为我们对自己也有一种想象,我们想象‘我’会喜欢上这样的人。
归根结底,我们在谈恋爱的时候根本没有在谈恋爱。
不过大家都是这样,大家都只是在用‘想象中的自己’跟‘想象中的对方’谈恋爱罢了。
好不容易追到手的女孩子相处起来结果发现跟自己根本合不来;明明对方俗不可耐丶其貌不扬,但是因为周身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气质,就産生依恋之情,并最终爱上对方……这类爱情都是这样的道理。
所以爱情的本质在于爱的对象并非实物,而在于想象。
我对望舒没有想象。
心理学上,人会选择跟自己完全不同性格的人做伴侣,这并不是天生注定或者偶然如此,童年缺失的东西成年之後总会拼了命地想要弥补。
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我对于望舒的执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如果非要为我喜欢望舒找个理由的话,我只能如此解释:对于家人的渴望在我童年时就一直陪伴着我,现在,它终于化作实体,拥抱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