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当地风俗,亲戚们要给孩子银钱做满月礼,正常的就是给几十文意思一下,还有家里条件不好的,送一筐鸡蛋也是有的。
到了陆夫人这竟然直接送了一对小儿戴的银圈镯子,看着有二三两重。
“这太贵重了。”李氏连忙拿起要还回去。
陆夫人按住她的手道:“收下吧,待会儿吃完饭我同你说点事。”
李氏不知她要说什麽,推拒不掉只得收下,心里盘算着她家儿媳什麽时候再生孩子,自己也得随件像样的贺礼。
外人送完东西轮到了自家亲戚,陈容从怀里拿出一个红布包放在元宝面前。
里面装着的一个银项圈,项圈不算太重,但做工十分精美,上面刻着祥云样式,王瑛直接拿出来给儿子戴上,举着他两只小手拜了拜道:“谢谢姑奶奶。”
林秋第二个送礼的,他准备礼物是曹坤去上京跑腿买回来的,一匹上好的香云纱。
“这布料夏天给孩子做衣裳最好不过了,既凉快,出了汗又不沾身。”
香云纱不光价格高还不好买,哪怕是在上京没有身份也很难买到,曹坤还是托了不错的人,花了大价钱才买得两匹。自家留了一匹,给王瑛这送了一匹。
李氏见过世面,打眼一看就知道这匹布不便宜,连忙道:“这麽好的布料你自己留着用吧。”
“这是给小外甥的,伯母可不能拒绝,再说您冬天不是还给我两匹羊绒布吗。”
李氏拍着他的胳膊,这孩子真是的,让人打心底稀罕。
到林穗时,她年纪小手里的钱不多,与其随便买个礼物不如自己做来的更有诚意,缝了一个精致的布老虎送给小外甥。
这东西最得元宝喜爱,花花绿绿了的看见就不撒手,抱在怀里啃得满脸都是口水。
三姑送完是大舅李呈过来,他送了两本书,这两本书可不是普通的书。
一本千字文是曾祖父留下来的,曾祖父考中举人曾任范阳度使,另一本是前朝宰相钱叔成所作的四书注解。
这本书如今已是孤本,他家里有两本抄录本,再就是京都国学馆珍藏着原本,除此外在没有其他的了。
站在旁边的粱伯卿打眼一瞧,就知道这本书不错,打算抽空跟徒弟借来观摩观摩。
大表哥和二表哥送的是笔墨纸砚,东西都是上好的,特别是那方澄泥砚。朱砂红的一方价值几十贯钱,还是李禀文的同僚送他的,自己一直没舍得用,拿来送礼也不显得寒酸。
陈青岩真心实意的给两个表哥道了谢。
青淮给孩子送了一副自己写的字,临摹得是柳公的字帖。
最後就是自家人送礼物,青芸给小侄子送了一件自己亲手做的衣裳,这衣服上面几乎是满绣,小姑娘绣了四个月才做好的。
王瑛拿起来仔细端详,上面有平安喜乐,长命百岁的吉祥图案,“你小姑给你做的这件衣服,不知道要把手指扎多少个针眼。”
青芸伸手从他怀里接过元宝,熟练的抱在怀里道:“扎多少针眼我都愿意,对不对呀小元宝~”
元宝熟悉她的声音,张着无牙的嘴,眯起眼睛露出一个憨憨的笑容。
李氏忍不住笑道:“小元宝就喜欢姑姑,每次青芸抱着他都笑。”
站在旁边一直等候的陈青松有些着急,“快看看我的礼物。”
他送侄子的是一个木头做的小马车,这可是他花了“大价钱”找木工定做的,等元宝再大一点就能坐在上面拉着到处玩了。
王瑛道:“不错,倒时你负责拉他。”
青松答应的倒干脆,“行啊,行啊!”
陈青岩敲了弟弟头一下,“不把心思放在学业上,天天想着玩,看明年童试过不了怎麽办。”
李氏给孙子的就简单粗暴了很多,直接从嫁妆里拿出了三十贯钱给孙子,留作他以後读书用的。
最後是粱伯卿,他给孩子写了首诗:
稚子欣欣笑语频,如芽破土正逢春。
勤耕莫负三更月,苦读当珍一寸阴。
整首诗并没有用太过华丽的辞藻,但句句诚恳,带着老祖父般的慈爱。看得出这段时间相处下来,他已经把王瑛和陈青岩都当成了自己的子侄辈。
起初李呈并未把这个老人放在眼里,毕竟这首诗中规中矩,算不上出彩他也作的出来。
可看见题字神色不淡定了,粱柳芳赠侄孙陈泽,丁丑年三月。
粱柳芳,是他认识的那个江南十大才子之首吗?!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