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几何僵在原地,脸色惨白如纸,握着耳机的手抖得厉害。周围的键盘声丶通话声似乎都离他远去,世界只剩下他自己震耳欲聋的心跳和那个冰冷的男声在脑中回荡。
他猛地擡头,看向四周。那些忙碌的同事,那个端着茶杯悠然走过的莫老,此刻在他眼里都变得无比陌生,甚至充满危险。他感觉自己像是一只被蛛网缠住的飞虫,而那张无形的大网,正从四面八方收拢。
那个他刚刚凭借“才智”赚到第一桶金丶以为迎来人生转机的地方,瞬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陷阱。而那个关于“干掉一个女人”的交易像一颗已经啓动定时炸弹,绑在了他的身上。
他不知道那个女人是谁,也不知道幕後男人究竟是何方神圣。他只知道,自己刚刚为了钱,迈出了通往地狱的第一步。而这一步,将会把他带向何方?那个神秘男人口中的“碍事的女人”,到底会是谁呢?
叶馨蒙合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点划符号的笔记本,深吸一口气。第一个,也是最自然的破译思路,就是莫尔斯电码。这是多年受训刻在她记忆深处的本能,是无线电通讯的“通用语言”。
第一步:回忆与确认
她闭上眼,在脑海深处搜寻知识库。点丶划丶间隔……字母丶数字……影像有些模糊如同隔着一层毛玻璃。她不能完全依赖记忆,需要一个确切的对照表。
现在是信息时代。她迅速而安静地打开从家里带来的笔记本电脑,连接手机网络(避免使用可能被监控的校园Wi-Fi),在搜索引擎中输入“MorseCodeChart”。瞬间,清晰的莫尔斯电码表呈现在屏幕上。
第二步:初次尝试与短暂的兴奋
她将笔记本上记录的一组看似完整的脉冲序列——剔除掉她认为是“起始码”的·——·和长长的终止静默——铺在桌面上。序列看起来是这样的:
··——··——··—·…
她按照莫尔斯电码的规则,将每组点划视为一个字母,组间的短暂间隔视为单词间的分隔。
··—对应莫尔斯电码是U
—··对应莫尔斯电码是B
——·对应莫尔斯电码是G
·—·对应莫尔斯电码是R
“UBGR……”她轻声念出,心脏微微加速。这看起来像某个单词的缩写!然而,接下来的脉冲组合翻译出来的字符开始变得杂乱无章:“…·——是**J**,—·—是K……”
完整的序列翻译出来是:“UBGRJKXP…”
这堆字母毫无意义,既不是已知的单词缩写,也不是任何有逻辑的句子。短暂的兴奋感迅速冷却。她换了一组数据进行尝试,得到的是另一串杂乱的字母:“AFQZLO…”
第三步:直面现实与深度分析
“果然不行。”叶馨蒙靠在椅背上,眼神锐利地盯着那串乱码。失望只是一闪而过,取而代之的是更深的思索。这结果本身就在她的预料之中,但也揭示了重要信息:
1。排除法生效:这不是标准的明码莫尔斯电码通信。发送方具备基本的反侦察意识。
2。原理被借用:信号使用了与莫尔斯电码高度相似的点(·)丶划(—)和间隔系统。这说明发送者很可能熟悉传统无线电操作,或者故意将信号僞装成某种业馀爱好者的通讯,以规避初步筛查。
3。自定义编码的可能性极大:现在,问题从“这是什麽语言?”变成了“这套自定义语言的字典是什麽?”
第四步:转向“自定义编码”的思维层面
她的思维向高度专业化丶逻辑化的模式切换。如果点划不代表字母,那它们代表什麽?几种经典的可能性在她脑中飞速旋转:
·可能性一:二进制编码。这是最直接的转换。将·定义为0,—定义为1(或者相反)。那麽,··—就是001(或110),—··就是100(或011)。这些二进制数字可以代表任何东西:页码丶行数丶词序丶甚至是经纬度的简写。破译的关键在于找到那本对应的“密码本”。
·可能性二:移位或替换密码。也许它底层确实是莫尔斯电码,但每个字母都经过了一定的偏移。比如,明码是A,发送时却用了代表B的码。这需要尝试不同的偏移量,或者寻找一个密钥词。
·可能性三:一次性密码本。这是最安全,也几乎无法暴力破译的方式。点划序列对应一个只有发送和接收方才有的丶绝对随机且只用一次的密码本。如果真是这样,她单凭截获信号几乎不可能破解。
第五步:锁定最可能的突破口
基于现实考量(对方需要重复发送,且接收方需要能相对方便地解码),叶馨蒙将可能性一(二进制编码)列为首要调查方向。而那个独特的起始码·——·成为了新的焦点。
“如果·——·不是莫尔斯电码里的‘J’,那它作为二进制数是什麽呢?”
她快速计算:
假设·=0,—=1,则·——·=0110,十进制是6。
假设·=1,—=0,则·——·=1001,十进制是9。
6或9。这会是某种索引吗?第六章?第九页?还是……一个日期?
窗外,天色已蒙蒙亮。叶馨蒙感到一阵精神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踏入迷宫深处的战栗。莫尔斯电码的尝试失败了却为她指明了真正需要前进的方向。她需要离开书桌以准大学生的身份去现实世界中寻找可能与“6”丶“9”或者这些二进制序列相关的线索——那本隐藏在所有数字背後的丶决定性的“密码本”。
她的下一个战场,将是大学的图书馆,城市的书店,乃至任何可能隐藏着密钥的平凡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