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第95章皇後本来想用立储……
皇後本来想用立储的事将李博瞻一军,没想到李博瞻没咬鈎。等他一死,皇後这份心思,就显得昭然若揭,十分可笑了。
不过皇後毕竟是皇後,不会因为别人笑话两句就改了主意。
她提起储位,可不单单是为了给大皇子下眼药。
三皇子养在交泰殿已经快一年了,名分上还是庶人刘氏的孩子呢!
皇後没有忘记这一点,开始没有提,是因为她先斩後奏把孩子从刘氏那里抱走,没有过问皇帝的意思,自然也就不好说。
後来不提,是她还抱有希望,盼着有一天能生一个自己的孩子。怕三皇子的身份早早定下,以後妨碍了自己的亲生骨肉。
可是近一年来,皇帝几乎不再踏□□泰殿。逢初一十五的日子,要麽独宿勤政殿,要麽过来略坐一会儿就走。
一国之母的体面是给够了,夫妻间的情分却日渐消磨。
皇後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执掌後宫劳心劳力,她早就不是当年青春正好的样子,也相信没有人能永葆青春。
她不在意这个,不过皇上不来,她想要嫡子的打算就落空了。
皇後努力几次之後,直接放弃了这个计划。
她几番思考後,决定以议储为切入点,倒逼前朝和宗室重新考量三皇子的身份。
与其沉默地等待大皇子羽翼丰满,不如赌这一把,看看三皇子在衆人心中的分量。
刘氏是皇後被逼无奈的选择,她的身份太低了,这既是她的优点,也是她的缺点。
身份低,代表着好掌控,一旦三皇子记在皇後名下,刘家以及刘氏本人,都不要想着能再有插手的机会。
但身份低,同样也意味着这个孩子背後没有什麽助力,在四个兄弟当中难免被人看轻。
皇後打算试探看看,若是朝臣以及皇帝本人不计较这一点,能将三皇子顺利记在她的名下最好。
若是介意,时间也还来得及。如今後宫不是没有身份合适的嫔妃,也不是没有母妃身份合适的皇子。换个孩子,不过是多费些心力罢了,皇後愿意花这个心思。
打定了主意,那麽无论李博瞻是否提起这个话头,皇後都会继续往後推进。
只是有些事情,从来开始容易,结束难。
谁都没想到,议储这个事一出,会犹如滚烫的油锅里被浇上一盆冷水,瞬间在朝堂上炸开了花。
开始,只是以柳芳为首的一小撮人,在向皇帝建言早定太子,以安民心。
後来掺和的人越来越多,六部朝臣丶宗室丶御史,甚至外戚,都往里面掺了一脚。
几方势力成日在朝堂上吵的乌烟瘴气,俨然成为廷议的中心话题,连进兵真真的事都被搁置一旁。
周高昱以及他那一波还没长成的心腹们几番努力,试图将朝堂气氛拉回正轨,都宣告失败了。
吵到後来,朝上已然分成三派。
其一认为,太子之位早定,能够安稳人心,利国利民。
第二种,觉得皇帝的四位皇子尚未长成,贤愚莫辨,现在议储为时尚早,皇朝不宜早早立定继承人。
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他们甚至还举了前义忠亲王的例子,那就是储位早定的反面示范。
第三种,才是皇後希望的,纠结在大皇子和三皇子之间,试图弄清楚三皇子名分一派。
前面两波人争执愈演愈烈,第三种声音渐渐听不见了。
就在柳芳绞尽脑汁试图将一切拽回正轨时,周高昱的耐心终于到了极限。
他对近来朝堂的乌烟瘴气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对最开始提起此事的人——柳芳,展现了帝王的雷霆之怒。
柳芳被皇帝以大不敬丶僭越职权丶离间天家骨肉等罪名削了爵位,下了大狱。
近来叫嚣的最厉害的臣子,不拘是哪一派的,统统都被他判了廷杖。
这一通雷霆手段下来,才终于勉强按下了近来渐成党争的议储风波。
不过,比起被廷杖的大臣,最倒霉的还是柳芳。多年经营的爵位被一撸到底不算,他下的大狱,正是惠妃亲弟弟任职的大理寺。
皇後和惠妃,那是多少年的冤家对头。在皇帝显然厌恶柳芳至极的情况下,庄齐泰不将柳芳往死里整都说不过去。
不过柳家也是当年的功臣之後,这麽多年发展下来,违法乱纪的小辫子一抓一大把。
庄齐泰甚至都不需要刻意为难,只需要秉公执法,柳家都会死无葬身之地。
而皇帝看似公正的督察院协理,也只会让这些罪民更加的顺理成章丶板上钉钉罢了。
柳婉清深知这一点,所以她曾力劝柳父不要掺和到这件事中。
可惜柳芳没听进去,或者说他畏惧皇後的权势,同时也渴望在朝上更进一步,刻意忽视了这其中存在的风险。
……
这一次跪在勤政殿外的人,变成了柳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