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hp我爹是反派大boss > 第46章 殿试 听说这探花郎生得更俊啊(第1页)

第46章 殿试 听说这探花郎生得更俊啊(第1页)

第46章殿试听说这探花郎生得更俊啊!……

京师尚在春寒料峭中,紫禁城却已笼罩在一片肃穆而紧张的气氛中。

寅时刚过,天色未明,三百馀名新科贡士已齐聚长安左门外,等待着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刻。

江卿时站在人群中,比起穿着华贵的京师子弟,他那一袭青衫略显单薄,此时此刻,他站在天子脚下,却丝毫不觉寒意。他望向巍峨的宫墙,想起自己寒窗数载,一步步往上走,今日终于站到了这皇城脚下。

身旁几位同年低声交谈,语气中既有兴奋也有忐忑。

“听说今上尤重实务,不知策问会出什麽题目…”

“但愿我能有所了解,不至于笔下无墨…”

辰时初刻,宫门缓缓开啓。礼部官员手持名册,唱名引衆贡士入宫。江卿时整理衣冠,随着人流走过金水桥,穿过午门,眼前豁然开朗——奉天殿丹墀之下,数百张试案整齐排列,每张案上都放有笔墨纸砚,还有一瓶含苞待放的红芍药。

衆贡士按会试名次分立丹墀两侧。江卿时会试位列第九,站在了前排。他微微擡头,见奉天殿重檐庑殿顶在晨光中泛着金光,鸱吻威严,琉璃瓦生辉,这是他千辛万苦要想涉足的土地,如今他终于踏上了梦中的大殿。

“陛下驾到!”

鸿胪寺官员高声唱,景瑞帝乘舆而至。百官及贡士齐齐跪拜,齐呼万岁。江卿时俯身下拜时,瞥见皇帝面容清瘦,目光如炬,虽只三十出头,却已显露出多年操劳国事的痕迹。

典礼既毕,内阁首辅陈言奉持问题置于殿中黄案。经一番隆重仪式,题纸终于发至各人手中。江卿时跪受题纸,回到自己的试案前,展卷细看:

“朕惟自古人君治天下,莫不以田制为本,民生为重。然三代以降,井田既废,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之限田,唐之均田,宋之方田,皆欲抑兼并而苏民困,然其法立而不久,其效显而复晦。今畿辅之地,豪强日盛;东南之隅,流民渐多。诸生学通今古,明习时务,其详陈所以制産均田丶安民固本之道,朕将亲览焉。”

江卿时心中一动。

他生于农家,土地兼并之弊,他自幼便深有体会。单单是一个临州,七成良田尽归三家所有,自耕农纷纷破産,或为佃户,或流徙城镇。至于大梁其他各处想必也是大同小异。

江卿时的外祖原是秀才,家中也有田四十亩,後为豪强所迫,不得已卖出祖産,从此家道中落,外祖也羞愤郁郁而终,所以江卿时的母亲才下嫁于江家做填房,真是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白白在江家折了大好年华,最後还殒了性命。

他闭目沉思片刻,将历代田制改革在脑中一一梳理,然後研墨润笔,在试卷开头恭谨写下:“臣对臣闻:王道之基,莫重于养民;养民之要,莫先于制産。。。”

他从井田制之理想写起,论及前朝均田之得失:“。。。均田之制,非不善也,然人增而地不增,世易而法不易,终难长久。此前齐长孙巍所谓‘法久则弊,弊则更之’之理也。”

笔锋一转,他直指本朝现状:“今观海内,江南有田者十一,为人佃作者十九。权豪之家,仆役成群,田连郡县。。。然贫弱之民,无地可耕,流离道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每逢灾荒之年,甚有卖儿鬻女者衆。官府册籍混乱,诡寄丶飞洒丶影射之弊丛生不穷,田赋日减而民负日重。。。”

写到此处,江卿时想起外祖被迫卖田时的无奈神情,虽未为亲眼所见,但那正是娘苦难日子的开端。他提出三条对策:一为清丈田亩,揭豪强地主藏匿之土地,“重新丈量天下田土,使诡寄丶飞洒之弊无所遁形”;二为限田,“仿燕制,限定品官占田数额,逾限者没入官”;三为垦田安民,“招流民垦西北丶西南边地,官给牛丶种,永为己业”。

江卿时知晓,空泛大论谁都会说,景瑞帝虽登基不久,但看着像是想有一番大作为的,江卿时笔走龙蛇,具体设计了实施步骤:“清丈之事,当自畿辅始,择廉干官员主之,先造鱼鳞图册,使田亩界址分明,赋税有所依归。。。”他也考虑到可能遇到的阻力:“豪强必多方阻挠,故需圣意坚定,辅以严法。。。”

日头渐高,内侍为每位贡士送来宫饼一碟,清水一盏。江卿时匆匆用了些,又继续奋笔疾书。试桌矮小,且是露天跪坐答题,江卿时双腿酸麻,然此时此刻他却顾不得疲惫,笔下挥墨如流水滔滔不绝。

写到关键处,他引经据典却不忘务实:“董仲舒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此言于今尤切。然欲抑兼并,非徒复古制也,当因时制宜,徐徐图之。。。”

夕阳西斜时,江卿时终于写完最後一笔:“。。。臣愚以为,田制之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然若不始于今日,则积弊愈深,他日恐有吴胜起义之患。惟陛下圣裁。”落款“臣江卿时谨对”。

交卷後,他随着人群走出宫门,回头望了一眼暮色中的紫禁城,心中却是一派平静。他已将多年所学所思,将无数贫苦农民的期望,尽数写在了那份对策中。

三日後,传胪大典。

奉天殿前,百官齐集。

江卿时与卓智明一同立于殿前,他们身着公服侍立,屏气敛声。

鸿胪寺官员宣布“传胪”,开始奏乐,江卿时手心紧握,微微沁汗,不知道自己最终会取得什麽名次。

内阁首辅陈言奉亲自宣读名次。

“第一甲第一名,谢清河!”

果真是那个在会试中就荣获会元的谢清河,也不知是出于什麽心理,自打知晓谢清河的名号後,江卿时特意注意了一下他的长相,这谢清河生得五官清朗,眉眼间满满的矜贵之气。

听说他是谢侯爷的独子,谢侯爷是开国功臣,大梁朝出了名的武将,年过四十才得了谢清河这麽一个独子。大家都以为谢清河会子承父业,但因为谢清河从小身体孱弱,练不得武,才走了这一道文路。

江卿时以前目光浅显,总觉得如卓智明这种书香门第之家已是极其幸运,直到他看见谢清河,才知何为满门清贵,一路顺遂。

“第一甲第二名,陈棋!”

这陈棋江卿时也有所耳闻,他是陈首辅的侄子,从小家学渊源深厚,此遭得了榜眼也不足为奇,看着陈首辅的表情也是极为欣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