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朔瞪大眼睛,感其气息,观其形,惊道:“阳之天门怎骤然而现。”
“非真天门也,乃我以清明风凝之,虽有其形,略含其意,不过相差甚远。”曹空的声音响起。
东方朔顺势看去,这才发现,其手上有一天门,其色且青且金,纯粹光辉。
一时间,心神大震,觉曹空神通,简直不可思议。
他交友亦广,平日里也识别得一些掌有风属道法和神通者,可未曾闻有如曹空者,便是那天庭风部诸神,亦是如此。
他心知,曹空恐已由神通入道,其境高渺,故能得几分天地权柄。
忽的,望着眼前的道人,再联想至数百年前,二人初识之景。
东方朔语气感叹万千:“我也曾自诩不凡人物,可在道友面前,却觉黯然失色。”
曹空五指合握,手中天门虚影泯灭不见,他略过此话题,笑道:
“道友太过自谦,不过如今我所求已得,欲离此地,不知道友是去是留。”
东方朔摇头道:
“以往我因自诩得了与天同寿体,故怠慢了修行,如今见道友修持,亦是重拾当年修行心,渐察其中乐趣,
故欲于旸谷之中静修,便不随道友离去了,望道友给我师父带话即可。”
曹空笑而颔首,喜见修行人。
二人躬身相拜别,扶桑古树之中,有金色眸瞳,窥此情景。
······
方丈仙岛之上,曹空正在拜见东华帝君。
这位东华帝君,什么都没说,便允他参悟阳之天门,此为情分,如今他要离去,于情于理皆需拜辞。
东华帝君笑道:
“我的徒儿,一个个向来惫懒,我多有劝诫,却皆无用,如今倒是托你的福,竟让其重拾修行心,愿其多有坚持。”
曹空笑而颔首,东华帝君又执意留于方丈仙山之中,其盛情难却,曹空留之。
此间,常观仙道气象,此道有仙家众多,多为群仙不愿升天者,皆往此受太玄箓,曹空游览胜景,亦是惬意自在。
数月之后,拜辞东华帝君,归隐雾山中。
如今八风神通之中,有三风得大成,曹空欲细细梳理己身道途,整理所得。
他如今所学甚多,乃以八风神通为道途之主,五行大遁为混元之基,空无之悟,无极之道为所求,其余诸神通,多为护道之用。
一日,曹空闲来无事,参悟己身所悟神通“小回风返火”,此神通有溯源归本之能,曹空觉颇合“无极”与“空无”,故常钻研。
果不其然,成效匪浅,盖因“无极”本就有无中生有之能,“小回风返火”能溯源归本,这一正一逆,令得曹空多有所得。
只见山中,道人手握一桃枝,心一动,这桃枝抽枝发芽绽新花,心再动,花瓣收敛,合为花苞,继而退为绿芽。
曹空心神专注至极,此既是修行,又是乐趣。
忽的,听山外有狂风滚滚,于是眺望窥去。
见惨雾阴阴,其中有人影神光,细细看之,乃是二郎显圣,领梅山六兄弟,驾着鹰犬,手持利刃,纵风雾踊跃而来。
其往来之位,赫然是隐雾山。
曹空心知,恐是这位故友前来看望他,便腾云驾雾,前去相迎。
不多时,即至风雾之前,拱手笑道:“杨兄,多年未见,风采依旧啊,此番可是采猎,好兴致。”
杨戬见曹空,亦勒令众兄弟止步,笑道:“我闲暇无事,故一路采猎而来,途径此地,想你也在,故来拜访。”
两人谈笑不断,曹空乃引杨戬入山中,以灵橘火枣灵酒相待,相谈往事。
杨戬虽领神名,可平日里端是逍遥,故四大部洲皆有所行,见识非凡。
曹空亦说过去百余年所见所闻,譬如昆仑,蓬莱,方丈之景。
杨戬闻言,心中忽的一动,笑问道:“这么说来,曹兄弟得观三大天门,道途多有进。”
曹空道:“大道无穷,只是偶有感悟。”
杨戬又笑道:“当年那猴儿大闹天宫,我可是听说,曹兄弟以一风将其吹飞,本欲讨教,奈何数百年来未曾再见。”
曹空闻得杨戬口中战意,心中亦是一动,如今诸道皆长,若是比较一二,试一试深浅,也是极好。
眼前这位,昔年曹空便与其有过较量,武艺不及,仅能以神通相持。
他笑道:“自可,不过我这山场,乃我久治而成,若有损伤,我心当痛,不若出山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