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springboot框架介绍 > 生长(第1页)

生长(第1页)

生长

三维建模软件的光标在屏幕上移动,勾勒出简洁的线条。不再是凭感觉的随意挥洒,每一个角度丶每一条曲线,都经过初步的力学分析和视觉权衡。王锐带来的材料科学视角,像给一把原本只凭手感打磨的刻刀,加装了精准的导轨。

新的结构雏形逐渐在虚拟空间中生成——一个由多个不规则多面体嵌套丶旋转而成的复杂形态,既具有数学的严谨美感,又充满了动态的不稳定感。我反复调整着参数,试图在理性框架内,保留足够多的“意外”可能性,留给实际材料去发挥。

这个过程缓慢而烧脑,却令人沉迷。常常一擡头,窗外已是夜色深沉。工作室里只有电脑风扇的嗡鸣和笔尖划过数位板的沙沙声。

期间,林助理送来一份合同。是之前合作过的那个替代空间,主动提出想为我做一个小型的新作阶段性展示,不算是正式个展,更像一次开放的studiovisit(工作室访问),邀请少数业内人士和藏家前来交流。

“他们看到了《艺术前沿》的报道,对您的新方向很感兴趣。”林助理解释道。

我看了看合同条款,很合理,没有过多的商业捆绑。想了想,答应了。这或许是一个检验新想法丶获取真实反馈的好机会。

布展那天,我没有搬运大型作品,而是将工作室本身作为展场。正在进行的铝板实验样品丶王锐带来的材料样本丶电脑屏幕上的结构模型丶甚至墙角那堆失败品,都成了展示的一部分。我将这次开放的主题定为“过程:一次材料对话的切片”。

开放日来了十几位客人,气氛比正式的展览轻松许多。大家穿着随意,端着酒杯,在我的工作室里随意走动,提问也更直接。有人对铝板上的热致变痕迹感兴趣,追问技术细节;有人对着电脑上的模型沉思,讨论其结构寓意;甚至有人对那堆失败品看了很久,说从中看到了“挣扎的美学”。

王锐也来了,依旧背着双肩包,安静地站在角落,听着别人的讨论,偶尔才和我就某个技术点低声交换几句意见。他的存在,像一枚定海神针,让我在面对各种解读时,内心多了一份基于“事实”的底气。

一位头发花白丶气质沉稳的老藏家在我面前停下,指着陈洄送的那尊雕塑和我的新作模型,问:“这两者之间,似乎有一种对话?一种……理性之下的温度,与温度之中寻求理性的对话?”

我心中微微一动,点了点头:“可以这麽理解。它们代表了我正在探索的两个方向,或者说,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老藏家若有所思,没有再多问,只是留下了名片。

开放日结束,客人散去。工作室重归寂静,却仿佛被注入了一种新的能量。那些来自外界的丶或好奇或质疑或共鸣的目光,像无数面镜子,让我从不同角度看到了自己工作的映像。

收拾残局时,王锐帮我一起整理实验器材。

“那个老藏家,眼光很毒。”他忽然说。

“嗯?”

“他一眼就看出了你和……那位瑞士艺术家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王锐推了推眼镜,“这种跨地域丶跨领域的精神共鸣,在科学界也很难得。”

我笑了笑,没说话。心里却知道,这种“共鸣”,背後是陈洄那次病中的嘶吼和那尊跨越重洋的雕塑。

王锐离开後,我收到林助理的邮件。那位老藏家通过画廊,表达了收藏我一件新作的意向,并且希望是等作品最终完成後。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我并没有太多兴奋。创作的重心,早已从“完成一件作品”转向了“探索这个过程本身”。

随邮件附上的,还有一份关于李薇公司的最新动态。她的公司接下了一个为某地産商会所策划艺术品的项目,规模不大,但合作方颇有背景。

“项目内容与您无直接关联,但建议保持关注其後续动向。”林助理一如既往地谨慎。

我扫了一眼,便将邮件归档。李薇像一颗运行在遥远轨道上的小行星,只要不撞击过来,我便无需过多投注注意力。

我的生活重心,清晰地锚定在工作室这片方寸之地。

随着建模工作的深入,我对新作品的材料选择有了更具体的想法。我不再满足于使用现成的标准件或废料。我想尝试自己“合成”一种材料。

这个念头让我自己都感到有些疯狂。但王锐得知後,非但没有觉得荒谬,反而极为支持。他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和空闲时间,开始帮我试验不同的金属粉末配比和烧结工艺,试图创造出一种既具备特定结构强度丶又能呈现独特肌理和色彩的新材料。

我们之间的合作,进入了更实质的阶段。邮件往来变成了频繁的实验室会面。我看着他穿着白大褂,在各种仪器间忙碌,记录数据,调整参数,那种纯粹的丶为了一个看似不切实际的目标而投入的状态,深深感染了我。

艺术与科学,两个看似泾渭分明的世界,在这个堆满仪器和梦想的实验室里,奇妙地融合了。

这个过程比想象中漫长得多。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但每一次失败,都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离目标更近了一步。

与此同时,那位用老屋材料的女孩完成了她的装置,并在一家关注乡土文化的机构成功展出。照片里,她站在作品前,笑容腼腆却自信。她在致谢邮件里,再次提到了那个“破碎与完整”的概念。

我将邮件转发给林助理,只附了一句话:

「这就是基金会存在的意义。」

深冬来临,北京下了一场大雪。

工作室里却很温暖。电脑屏幕上,新作品的结构模型已经完善。实验室那边,新材料的配方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样品正在最後的性能测试中。

我站在窗前,看着外面银装素裹的世界。一切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纯净,安宁。

手机响起,是陈洄。这次是语音通话。

“材料数据报告发你邮箱了。”她开门见山,语气是熟悉的冷静,“抗疲劳强度超出预期,耐腐蚀性达标。可以用。”

我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她指的是王锐实验室正在攻关的那种新材料。她竟然一直在默默关注着进展?甚至还动用了她的资源做了专业检测?

“你怎麽……”我一时不知该说什麽。

“顺手。”她打断我,顿了顿,语气似乎缓和了极其微弱的一丝,“看来,你找到了不错的……合作者。”

“嗯。”我应了一声,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通话短暂结束。

我打开邮箱,下载那份检测报告。专业,详尽,无可挑剔。

我看着报告,又看看窗外皑皑白雪。

忽然觉得,这个冬天,

并不寒冷。相反,有一种力量,正在冰层之下,悄然孕育,等待破土而出。而我知道,当春天来临,它将带着理性的锋芒,和泥土的温度,野蛮生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