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springs > 结构(第1页)

结构(第1页)

结构

《结构No。1》靠在墙边,像一块冷却下来的金属锭,沉默地散发着内在的能量。它不再向我索取任何情绪,只是存在着,证明着某种转化的完成。

画架再次变得空旷,是一种洁净的丶等待填充的空,而非之前的虚无。

我拿起炭笔,手腕稳定,在那张新的画布中央,落下一条果断而坚硬的垂直线。它劈开空白,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像宣言,像界碑。

调色盘上,残留着绘制《结构No。1》时使用的那些复杂的金属色。我没有清洗它们,而是直接挤入了新的颜料——更沉着的钴蓝,更炽烈的朱红,土壤般的赭石,甚至加入了一些细微的丶磨碎的沙粒以增加肌理。我要调出的不是某种单一的颜色,而是一种更具包容性丶更接近大地本质的混合基调。

笔触不再局限于构建清晰的几何形态。基于那条垂直的中轴线,我开始铺设大块的丶富有层次和变化的底色。笔法变得更加自由,甚至带上了些许表现主义的挥洒,但始终被一种内在的秩序感所约束,围绕着那根坚硬的“脊梁”展开。

我不是在描绘外在的风景,而是在构建内心的地貌。是经历了情感地震丶岩浆喷发丶冰川侵蚀後,重新沉淀丶隆起的新大陆。它可能沟壑纵横,可能布满矿藏,可能荒凉,但却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和未来的可能性。

绘画的过程,变成了一场与材料的对话,与形式的博弈。我时而大刀阔斧,时而精雕细琢。汗水滴落混入颜料,指尖被画布粗糙的纤维摩擦。这是一种体力与心力的双重输出,疲惫,却酣畅淋漓。

期间,林助理送来一份需要签字的基金会年度审计报告。他走进来,目光习惯性地先扫过那面黑墙,然後落在新画的《结构No。1》上,停顿了几秒,镜片後的眼睛微微睁大,最後看向画架上那幅正在进行中的丶更具野心的新作。

他什麽也没问,只是安静地等我签完字。离开前,他罕见地迟疑了一下,推了推眼镜,说:“张先生,这幅新的……很不一样。”

“嗯。”我应了一声,目光没有离开画布。

“很好。”他补充了两个字,然後像完成了一项额外任务般,迅速离开了。

我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有些好笑,又有些莫名的感触。连最讲究投资回报率的林助理,似乎也隐约感知到了某种变化。

陈洄发来一封邮件,没有附件,只有一个链接。点开,是一个关于欧洲某个极小衆的丶专注于材料与观念艺术的艺术家驻留项目申请通道。申请截止日期很近。

邮件正文只有一句话:「试试?」

我盯着那行字,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驻留项目?离开北京?离开这个充满了周禹痕迹的工作室和生活圈?去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心脏本能地缩紧了一下。恐慌像细小的电流窜过。

但我没有立刻关闭页面。我拖动鼠标,仔细阅读着项目详情。地点在德国一个古老的工业城市,项目强调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在地创作,提供大型工作室和专业的技术支持。

一种陌生的丶近乎悸动的渴望,从那片恐慌的土壤下钻了出来。

我看向画架上那幅未完成的作品,看着那条坚硬的垂直线,看着周围正在生成的土地与沟壑。

我能带去什麽?我又能在那里创造出什麽?

手指悬在键盘上,良久。

然後,我移动鼠标,点击了“ApplyNow”(立即申请)。

申请过程本身就像一场创作。需要准备作品集丶创作计划丶个人陈述。我重新审视了《路径》系列丶那面黑墙的记录丶记忆碎片丶《结构No。1》以及正在进行的新作。我试图向陌生的评审者阐述我的创作脉络,以及这个驻留项目可能如何与我的下一步探索産生碰撞。

写作陈述时,我不得不冷静地梳理自己。我谈到loss,谈到记忆,谈到创伤与转化,谈到如何在废墟上重建内在秩序。语言是笨拙的,但尽可能真诚。

点击提交的那一刻,感觉像把一部分自我抛入了未知的大海。能否被接收,已非我能控制。

等待通知的日子里,我继续画那幅新作。心态却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专注于内心的构建,也开始思考“语境”的问题——我的创作,如果脱离了这个熟悉的工作室,脱离了北京的空气,脱离了周禹无处不在的幽灵,它会变成什麽样子?它是否还能成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