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springs > 第 41 章(第1页)

第 41 章(第1页)

第41章

那枚DNA胸针像一粒投入静湖的异色石子,漾开的涟漪细微却持久。它静静地躺在工作台上,与“星尘合金”的冷峻颗粒丶陈洄雕塑的理性曲面构成一种沉默而古怪的三角关系。没有署名,没有说明,只有那个陌生的海外画廊名,像一个刻意的谜题。

我尝试联系那家画廊,邮件石沉大海,电话无人接听。它仿佛一个幽灵地址,只为完成这次精准的投递而存在。这种刻意的神秘感,反而消解了其可能蕴含的恶意,更像一种……来自同类的丶带着密码的问候,或者说,挑战。

我没有将它收起,就让它留在那里,成为一个日常的注视点。它的存在,无声地拓展着我思维的边界。创作的重心,在《星尘着陆》之後,似乎自然而然地开始向更内在丶更本质的层面滑落。

材料丶结构丶理性丶直觉……这些探索依然重要,但它们仿佛都成了工具,而非终点。那个由双螺旋隐喻的“生命密码”丶“信息基础”,成了一个更具诱惑力的黑洞,吸引着我向里窥探。

我重新大量阅读。不再局限于艺术理论或材料科学,而是涉猎更多的生物学丶遗传学丶甚至信息论的基础读物。文字艰涩,概念抽象,进展缓慢。但那种在未知领域跋涉的眩晕感,让我着迷。我仿佛能感受到陈洄在实验室里面对微观世界时的那种心境——一种试图理解造物主底层代码的丶混合着敬畏与野心的冲动。

王锐对我这个新方向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和支持。他给我发来了更多关于生物材料丶仿生学丶甚至合成生物学的前沿论文摘要,虽然其中大部分远远超出了我当下的理解能力,但那种宏观的图景,极具啓发性。

“艺术与科学在最前沿的相遇点,往往就是关于‘生命’和‘信息’的重新定义。”他在邮件里写道。

这句话成了我新阶段的灯塔。

我不再急于动手制作具体的物件。工作室里堆满了书和打印的论文,速写本上画的也不再是具体的形,而是各种抽象的图示丶流程图丶以及试图将生物学概念视觉化的潦草尝试——基因序列的波动丶蛋白质的折叠丶细胞的分裂与凋亡……像一种笨拙的丶用图像学习新语言的过程。

这种转向是内省的,甚至有些孤独。与外界的喧嚣形成了鲜明对比。《星尘着陆》带来的热度尚未完全消退,林助理依旧在处理着各种邀约和问询,但他很默契地将大部分干扰挡在了门外,只让我参与最必要的决策。

偶尔,我会去基金会。那里的氛围让我感到踏实。面对那些年轻而炽热的创作计划,我能暂时从抽象的思辨中抽身,回到艺术最原初的丶与人丶与情感丶与社会连接的本质。

一个傍晚,我离开基金会,步行回家。初夏的风带着暖意,吹拂着街道两旁的梧桐树,树叶沙沙作响。我路过一个街心公园,看到几个孩子正在玩肥皂水,巨大的丶彩虹色的泡泡在夕阳下飘荡,变幻着形状,然後“啪”地一声,无声碎裂。

我停下脚步,看了很久。

那些脆弱丶美丽丶瞬息万变的泡泡,那些承载着光与色的丶由最简单的水和皂苷构成的薄膜……它们是不是也是一种最原始的“生命”形式?一种短暂的信息载体?

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毫无征兆地击中了我。

不是宏大的结构,不是复杂的材料。

就是这种极致简单丶极致脆弱丶却又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瞬间。

我快步走回工作室,没有去碰那些厚重的书籍,而是翻出了最普通的素描纸和铅笔。

我开始画泡泡。

不是写生,而是凭借记忆和想象,画它们破裂的瞬间,画光线在薄膜上的干涉条纹,画那稍纵即逝的丶完美的球形……

笔触飞快,近乎涂鸦。

但在这看似随意的线条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丶纯粹的表达快感。

接下来的几天,我沉迷于用各种方式“捕捉”泡泡——摄影丶高速摄像丶甚至尝试用极细的金属丝圈蘸取肥皂液,观察薄膜形成的动态。

我意识到,那个关于“生命密码”的宏大命题,或许其最精妙的体现,并不在复杂的实验室里,而就在这些日常的丶易被忽略的瞬间。在于那种动态的丶脆弱的丶却努力维持着形态和承载着信息的“界面”。

我将那枚DNA胸针和一张高速摄影拍下的丶泡泡破裂瞬间的照片并排放在一起。

一种奇妙的连接産生了。

双螺旋是固化的丶稳定的遗传密码。

而泡泡,是流动的丶瞬时的信息界面。

一个关乎永恒,一个关乎刹那。

而这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更深层的共性?都关乎“形式”如何承载“信息”?

这个想法让我兴奋不已。

新的创作方向,似乎在这看似毫不相干的两极之间,找到了一个潜在的支点。

我清空了一张工作台。

上面只放了三样东西:

那枚来自未知处的DNA胸针。

一张泡泡破裂的瞬间照片。

还有一本摊开的丶关于细胞膜结构与信息传递的生物学教材。

像一个简陋的祭坛,供奉着我对下一个谜题的,全部好奇与敬畏。

我知道,下一件作品,或许将没有沉重的质量,没有坚固的结构。它可能轻如一个呼吸,短暂如一个瞬间。但它将试图去触碰,那最纤细丶也最坚韧的——生命的,与信息的,边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