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我心逍遥自在由我下一句 > 带有责罚的爱(第1页)

带有责罚的爱(第1页)

带有责罚的爱

林小宁发现自己怀孕後,陷入了更深的自我封闭。她害怕出门丶害怕上课,甚至害怕他人的目光,仿佛全世界都能从她的脸上读出“末日将至”的痕迹。她试图用“一切只是梦”来麻痹自己,但身体的变化与晨吐的反应,无情地戳破了这层自我欺骗。她渐渐相信,也许并没有人真的在意已经过去的昨天——只有拥有记忆的人,才会在乎自己的某一段人生;其他的人,在其他人的记忆里,根本从未存在。

然而,当她颤抖着向父母坦白一切时,传统的母亲并没有如预想中那般责骂。这位家庭妇女在震惊之後流着泪拥抱她,低声说:“女人这一生,最难的就是守住自己……哎……但就算错了,也得往前走。”母亲甚至讲述了几个极端案例:老家一个女孩因未婚先孕被逼跳河,另一个被强行嫁给鳏夫後家暴致死。这些故事并非为了恐吓,而是想告诉她:“这社会对女人的规矩狠得像刀子,但妈不能让你走那条路。守妇道固然是大道理,但活得好,才是真道理。”

父亲——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则一改往日的沉默。在记忆中,父亲总是平静得像一潭深不可测的水,里面藏着无数故事,却从不泄露半分。听完林小宁断断续续的哭诉,他摘下眼镜,说了很多话,缓缓忆起自己的青年时代:“爸爸也年轻过,上大学那会儿也懵懂过……我教书三十年,见过太多男女之间的拉扯。有老师丶有学生,他们的感情也曾那样真挚,有人偷偷恋爱,有学生为情自杀……但无论什麽情况,小宁,你永远要明白,最重要的,是爱惜自己的身体。”他没有评价白瑾瑜,只是那无声的叹息,像一只无形的手,扼住喉咙,令窒息感渗入每一个毛孔。

父母以“旅游”为名,带她到另一个海滨城市城市做了流産手术。手术台上,林小宁在麻醉的恍惚中,突然想起白瑾瑜曾说的那句“女人的心是从下面进入的”。此刻她才觉得,这话何其浅薄——真正的“进入”,应是心灵的理解与责任的承担,而非身体的征服。

术後休养期间,母亲仍然讲述着她所知道的种种故事。每个悲惨故事的结尾,都牵连到未来的某一天:不能生育丶被未来丈夫翻旧账……一系列危险,仿佛已在来的路上。

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反而让林小宁无地自容。他刻意营造欢快的氛围,但那拙劣的表演总会在某个瞬间崩塌,留下无法掩饰的泪水。她流下的,是对自己的悔恨丶对父母的愧疚,或许还有对某个人的残爱,甚至是一丝庆幸……她说不清。她甚至严重怀疑,那些总被简单归类的情感——伤心或快乐,仿佛天然割裂——是多麽荒唐;那些释放情绪的表演,悲恸欲绝或笑靥如花仿佛水火不容——又是多麽虚僞。她时常感受到情感的混沌与无常:伤心,却又好像带着庆幸,难道是因失去了一个负心之人?难过,却又掺杂怀念,是不是因为身体经历了创伤,却依然记得曾经的愉悦?愧疚无言,却也开始被父母理解。

在吹着海风的海边,父亲与林小宁聊起存在主义:“萨特说‘人是自由的’,但自由的前提,是承担选择的重量。”母亲则以最朴素的话补充:“女人肚子里的孩子能打掉,心里的事却要跟自己一辈子。”林小宁第一次意识到,父母并非教科书式的道德复读机,而是在亲情的基底上,引导她思考:成熟,并非身体的“熟”,而是心灵的“醒”——能看清欲望的真相,也能承受选择的後果。

在街角的书店,林小宁鬼使神差地拿起波伏娃的《第二性》。从前觉得艰涩的理论,此刻却有了莫名的吸引力。那些曾经枯燥的文字,从第一页开始,就仿佛为她打开了一扇自我说服的窗。阅读让她恍然大悟:社会将女性禁锢在“他者”的地位,用贞洁观念束缚她们的身体自主权。她反思自己当初为何因一句“沉猪笼”就恐惧至极——正是因为父权制将女性价值与贞洁绑定,使性变成道德审判的工具,而非自然的生命体验。林小宁在扉页写下:“如果性是一种权力博弈,那我的错误并非失去‘纯洁’,而是交出了定义自我的权力。”

回校之前,林小宁对欲望似乎有了新的看法:身体的欢愉无需被污名化,但唯有将性置于平等与尊重之中,才能真正实现“啓蒙”——那是通过身体认知自我,而非通过他人定义自我。她知道这些胡思乱想已远远冲出了父母的框架……但她感激他们“带着责罚的爱”——那并非纵容,而是更深的理解与陪伴。

返校後,同学异样的眼神仍如影随形。有人窃窃私语:“看她走路姿势,肯定不是处女了”;男生们投来暧昧的打量。林小宁一度又想缩回壳中,却听见父亲的话在耳边响起:“这世间从无真正的清白,只有敢直面污名的勇气。”

学校里,白瑾瑜又换了女朋友,仍被追捧为“风流才子”,一切仿佛与他再无关系……只有同宿舍的胖女孩徐梓琳,不断缠问林小宁,要她供出与白瑾瑜之间的每一个细节,提醒她,他们曾经那样亲密。

夜晚的宿舍卧谈会上,每个人都交了底——那层膜都不在了。谈笑之间,大家似乎达成共识:如果还存在,就是没有魅力的铁证。她们嘴上说着不在乎,却每个人都听得出彼此声音里对未来深深的忧虑:如果未来的“他”在乎这一点,那必将是一场灾难……

“失贞者”——为什麽会有这样的标签?无非是社会借道德话语塑造个体行为,而女性身体,始终是被监控的焦点。这一切的根源在哪里?是不是因为社会跑得太快,性观念却滞後与超前并存,始终未能与社会同步?性教育似乎也作用有限——它应当教人责任,而非羞耻。

世界上哪有什麽真正的难题?书本里似乎藏着一切答案。林小宁彻底褪去了青涩,她不再把爱情看作救赎,而是转向书籍,寻找她想要的回应。就在这时,刑法概论选修课,走进了她的视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