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神鬼兴,她以神鬼衰,渟云几乎是立时想到这个。
她其实不太理解佛道之争,山上万安寺和观子近在咫尺,师傅偶尔也念菩萨,和尚常谈自个儿祖师,天生万物,着相不同尔。
春秋轮回成今古,日月往复分西东,不同就不同,又如何?佛与道,又如何?
但从崔娘娘话里,给两个儿子挑良配不外乎是看家世地位容貌才情,襄城县主俱是上乘,却被谢简遗憾回绝,也只能是襄城县主被“佛福”一说连累,再非当年晋王掌上明珠。
她且是个妾室女,不受父亲宠爱,依着门户之见,可不就成了谢尚书眼里的鸡肋之选,食之无味,弃之前又得感叹两声。
碗中汤还有小半,渟云缓缓搅动勺子划出层层涟漪,思量该还是寻个光景打听打听襄城县主境况,也好问候一声。
诚然两人交情不咋地,甚至于在做伴读时,襄城县主自持身份言行多有傲慢,然渟云惯来无所谓旁人如何,只记得那箱澄心纸实贵,半点没奉给祖师,全算计着用自个儿身上了。
因果做不得假,能了必须要了一了的,道家问心不问迹,哪怕是去给人添柱香也好。
念头到此,渟云手上一停,暗暗呸了两嘴,红尘中人,上香就是上坟,襄城县主芳华正茂,上不得坟上不得坟,
再仔细想想,那纸不仅仅是贵,更是撑起了这几年所有荣辱钱银,因果重的很,不去不行。
但晋王府的路不好走,看谢简现时态度,谢祖母必然是不许往来,更莫说就算自个儿递帖子要去,襄城县主未必肯接。
她肯接,晋王未必肯,渟云手上勺子再停了停,晋王必定是愿意接的,谢简从来就是晋王党,于理于情,双方是唇齿相依。
不对,渟云骤然抬头,错愕看向谢简,又飞快看向谢老夫人,幸而两人心思都在别处,并未现她神色仓皇。
仿佛是一瞬间,恶心感从胸腔直冲脑门,喉头鼻息酸腐欲呕,浑然方才那汤里夹着个臭虫烂肉吞进了肚子一般。
渟云忙复垂了头,看碗里所剩无几的汤水飘着点滴油花莹莹澈澈并无异样,心一横,勺子飞快往嘴里连喂了三四口。
纸上行来终觉浅,纵是书读千卷,她对一些官宦权衡,往往难以立时洞察如炬,又兼她性在方外,思绪就更添迟缓。
非得千丝万缕层层解尽,方得大梦初醒。
不是襄城县主失了宠爱,谢简一直奉晋王为新君,晋王府丢个狗出来,谢大人估计都愿意接着养,何况是实打实的晋王血脉。
但得晋王来日登基称圣,襄城县主便是郡主公主,就这封号也够谢府感恩戴德,谢简岂会退却?
他不愿意在儿子高中时节趁一个春风得意的名头与晋王攀亲,分明是谢简认为晋王在圣人面前失了宠爱,起了明哲保身的心。
他怎会如此认为?
渟云绞尽脑汁回忆近些天在谢府晚膳时听到的天家文武相关,唯有张祖母袁娘娘陶姝各路人马齐聚谢府那晚上,谢祖母也是在晚膳时,问起过朝堂立储一事,说听了些风言风语。
回忆当时,谢简并未流露出丁点对晋王的不敬不尊,那就意味着,至少在那时,谢简依旧笃定晋王会成为储君。
后续生了何事,让谢简改了主意?
定是谢祖母将陶姝说的那句话转告了谢简,陶姝说,“晋王不会成为太子”。
党争前程,生死相关,莫不然,谢简宁可信其有,不敢信其无?
不管谢简是否,但可以肯定,陶姝当日来谢府,压根就不是为了保住自己性命,她是来吓唬谢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