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主持人叫到“特教助手——池觉、江辞团队”时,全场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人们伸长脖子,寻找那个熟悉的高个子身影,却只看到江辞一个人走上台。
“我的搭档池觉生病住院。”江辞的声音很轻,但在安静的会场里清晰可闻,“由我单独演示。”
评审席上的教授们交换了一下眼神。
主评委张教授——也是江辞的数学导师——点点头:“请开始。”
接下来的二十分钟,会场鸦雀无声。
江辞站在投影屏旁,用简洁精准的语言介绍他们的项目。
屏幕上流畅地展示着那个专为自闭症儿童设计的交互程序。
——通过游戏化学习社交技能,利用算法个性化调整难度,甚至包含一个情感识别模块。
池觉在后排看得目瞪口呆。
江辞不仅记住了所有技术细节,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特别是在数学算法部分,他的解释比池觉准备的还要深入。
那个在人群中通常紧张得发抖的男孩,此刻谈论自己熟悉的领域时,竟展现出一种近乎教授般的权威感。
“提问环节。”张教授宣布,“首先,关于你们的情感识别算法,如何处理假阳性问题?”
这正是池觉最担心的问题。
——江辞不擅长即兴回答,尤其是面对专业性质疑。
但令他震惊的是,江辞只是深吸一口气,然后开始解释:
“三层验证机制,首先面部表情,然后心率变异性,最后是行为模式分析。只有三者一致才判定为真实情绪。错误率低于23。”
评审们露出惊讶的表情。
这个问题池觉准备了一个简单答案,但江辞给出了更专业的解决方案。
“这个程序有实际测试数据吗?”另一位评委问。
“有。三个案例。”江辞点击出一个隐藏页面,“福利院。年龄7-12岁。asd谱系。两周内社交互动频率提高37,情绪爆发减少62。”
池觉瞪大眼睛。
——他们确实讨论过找测试用户,但时间太紧没能实现。
江辞什么时候自己做了这些?
和哪个福利院?
提问持续了十五分钟,江辞一一应对,虽然语速缓慢,但每个回答都切中要害。
最后一个问题来自观众席:
“请问,作为自闭症谱系人士,开发这个程序是否有特殊意义?”
会场瞬间安静得能听见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这个问题直指最近的谣言,带着明显的挑衅意味。
池觉握紧拳头,准备随时冲上去解围,却看到江辞站得更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