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老太太只要一说起这件事,就要骂小儿媳妇薛羽是个害人精。
徐荷叶那时自顾不暇,也顾不上打听吴玉兰的近况,卖了房子匆匆离开了。之后便再也没有她的消息。
她没想到重来一回,还能见到童年时的挚友。徐荷叶看着吴玉兰,十分高兴,这次可不能再失联了。
徐荷叶道:“玉兰,能看到你真高兴。我现在住在扈城……樟树巷,巷子口有一家金谷杂货铺,铺子老板娘姓柳,我叫她柳姨。杂货铺有固定电话,号码是……,你有事,可以给我写信或者打电话啊。”
“好,我肯定会给你写信的。”吴玉兰去柜台拿了纸笔,把徐荷叶说的地址和电话号码记了下来。两人从小到大一直在一起,猛地分开这么长时间,她是真的很想徐荷叶。
不过——“你去扈城了怎么也不给我写信?”吴玉兰不高兴道。
“我写了的。”徐荷叶说完一顿,写信的是前世的徐荷叶。
今生的徐荷叶,险些把这个童年挚友遗忘在时光深处,她顿了顿,认真承诺,“玉兰,你放心吧,我回去就给你写信。”
“嗯嗯。”
徐荷叶吃完粉,要去付钱,吴父却死活不肯收,“荷叶,去了扈城一趟,和你吴叔生疏了。”
徐荷叶:“……”
“好吧,多谢吴叔请我吃粉。那我和玉兰出去玩儿了。”吴玉兰摘了身上的围裙,小姐妹俩出了粉面馆,在老街里逛了起来。
街头新开了一家蛋糕店,徐荷叶过去买了两块奶油面包,给吴玉兰分了一个。
吴玉兰也不客气,接过面包,咬了一口,又叹了口气。
“荷叶,扈城真的有那么好吗?”
徐荷叶沉默了一会儿,摇了摇头,“我也不知道。”认真算起来,扈城并没有给她留下太多美好的回忆。
但那里却是父母的故乡,是他们心心念念想要回去的地方。
78年,知青回城政策出来后,多少已婚知青为了回城,不惜抛妻(夫)弃子也要离婚回城。
徐辉和董桃花都是扈城人,但他们已经结婚,且在这边有了正式工作,考虑到回去后一家人的生计问题,两人最终还是决定留了下来。
只是在他们心底深处,却从未遗忘过扈城。
徐荷叶始终记得前世她接父亲回扈城治病,从火车站下来时父亲脸上激动的表情。
后来,徐辉病重,时日无多时,才对她吐露过他的心声。
他说,每次回到扈城,他都觉得扈城的马路怎么能那么洁净,扈城的阳光特别灿烂,就连家门口最常见的大樟树都特别的葱郁和亲切……
可是后来他却向她道歉,他说对不起,是爸爸妈妈错了。
他说,如果不是我们的执念,非要送你回扈城。你妈妈或许不会死,我们一家留在赣省,依照你的聪慧和成绩,不说清北,不说复旦,但起码能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
你会和那些大学生一样意气风发,享受学习生活和恋爱,毕业后分配一个好工作,过着安稳但幸福的生活。
他说,对不起,要留你一个人了。
他说,孩子,以后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徐荷叶回过神,问吴玉兰:“你怎么了,心事重重的。”
吴玉兰又叹了口气:“荷叶你知道的,我妈妈也是知青。”
徐荷叶点了点头。
她知道,吴玉兰的母亲薛羽也是知青,不过她是京市人。
只是恰好和徐辉董桃花同一年下乡。
三人甚至是坐的同一班火车来的,下乡后又分到了同一个大队,因此成为好朋友。
后来董桃花徐辉准备结婚,薛羽也嫁给了吴父。之后两位女同志同时怀孕生女。认真说起来,她和吴玉兰的友谊,其实是父母辈友谊的延续。
吴父是本地人,薛羽当时要回城,同样只能选择离婚,抛下夫女独自离开。
她舍不得丈夫和孩子,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回城的梦想。
“你回扈城后,妈妈也想我能回京市。但——”她看了一眼徐荷叶,董阿姨为了荷叶的扈城户口千里迢迢奔回扈城的事情,巷子里的邻居都知道。
“但是我妈不舍得我一个人回去,怕我受欺负,怕我得不到好的照顾……她就想着把粉面馆转让出去,拿了钱一家三口一起回去,到了京市,他们可以重新找地方开店。”
“但是爸爸不是很愿意。京市对他而言就是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况且在咱们赣省能挣钱的粉面馆,在京市未必受欢迎。听妈妈说,那边的人喜欢豆汁,喜欢炸酱面。他们不一定喜欢咱们这又辣又酸的酸辣粉。”
徐荷叶听完,才道:“那你是怎么想的?”
吴玉兰小脸丧丧的:“我和爸爸的想法一致。但是妈妈——”妈妈为他们付出太多了。好不容易能回去,拒绝了将来未必还有这么好的机会。
“实在不行,我觉得还是我一个人回去比较好,就像荷叶你一样。”这样,父母的事业也能保住。即便京市待不住,回来还有个退路。
徐荷叶:“那你有和吴叔薛姨说过你的想法吗?”
吴玉兰摇了摇头。
“其实我觉得你可以和吴叔薛姨好好商量一下。现在政策放开了,以后回城的机会肯定比以前多。
除了知青子女回城政策外,通过考京市大学的方式回去也不失为一条路。而且我听说,扈城政府正在考虑出台买房子送蓝印户口的政策,没准京市以后也会有这样的政策呢!”
“买房送户口?”吴玉兰眼睛一亮。
“是的。”徐荷叶点头,毫不心虚地编了个同学,“我们班上有同学父母在政府单位工作,听说是有代表提过这个建议。不过具体什么时候落实,我就不知道了。也许两三年,也许七八十来年,但落实是肯定会落实的。你们也可以关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