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着不敢直面吕雉,所以她只能转换策略,去找她最大的靠山。她楚楚可怜地望向刘邦,期待他能替自己说几句话——她知道刘邦是最受不了她这种姿态的,不管何时,只要她露出这副表情,对方一定会满足她的所有请求。
可这次她失算了。
刘邦按住戚夫人的肩膀,以一种他面对她时用惯了的温柔嗓音,轻轻道:“太着急了不是?”
戚夫人不知为何,鸡皮疙瘩起了一身:“陛下,妾,妾……”
刘邦做了个噤声的动作:“说好要安安静静看天幕的,嗯?”
戚夫人毛骨悚然,条件反射地捂住了嘴,彻彻底底消了音。
刘邦这反应显然也出乎吕雉的意料之外,但她的脑子很快转过了弯来,嘴角也随之衔了一丝冰冷笑意——
这个男人,他会在乎哪个儿子夺了哪个儿子的位吗?
他只在乎他大汉的江山能不能昌盛辉煌下去。
你不会真觉得,你家刘如意在陛下那里的分量能比得上汉武帝吧?
什么爱子爱妃,爱在刘邦那里就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戚姬,你把所有希望都放在这样一个男人身上,以为靠着他对你的宠爱就能获得一切……真是蠢得令人发指。
吕雉正这样想着,就见刘邦朝她看了过来。
他对着她悠悠一笑:“来,娥姁,你也坐过来,好好看看,咱们的彻儿,究竟创下了何等功绩,能被誉为‘千古一帝’。”他咬重了“咱们”二字的音节。
吕雉瞬息间明白了他的意思。
她没再作回答,只循着刘邦的命令,坐了过去。而戚夫人则快速退到了一边,连头都没有再抬一下。
汉惠帝时期。
彼时戚夫人刚被处置,吕雉看着床榻上烧得神志不清的儿子,忽然就生出了一种:“这皇位落到他弟弟手里倒也不奇怪”的想法。
就刘盈这心理承受能力……哪天一点风吹草动就给他吓死了。
别看吕雉一直护着儿子,其实,刘邦生前的困惑,她也没少有过——怎么就生出了这么个儿子呢?
刘邦其人,凉薄又冷酷,吕雉自嫁给他,无一日不在吃苦:刘邦没当皇帝前,她因他颠沛流离,甚至还做了阶下囚;好不容易等他当了皇帝,眼见着他们母子可以守得云开见月明了,他却还是不肯放过他们,宠上了戚姬不说,还想废掉她的儿子而转立戚姬的儿子,叫她整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如此下来,说一点吕雉不恨刘邦,那是不可能的。但她也是真的佩服刘邦,佩服他过人的胆气和高超的驭下手段。
也正因为这样,在看到荏弱的儿子时,吕雉总会生出好一阵无力感。
她不明白这孩子是随了谁,也不知道他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
说他仁慈,他为何就是看不见自己母亲的委屈?说他无情,他为何能如此爱护他的异母弟和他父亲的妃子,哪怕这对母子曾经严重威胁着他的地位。
她和刘邦,怎么就生出了这么个儿子呢?
这子既不类父,也不类母,偏偏又是她的独子,再怎么作妖她都没法拿他怎么办。
真叫人头疼。
至于刘恒继位这事儿……吕雉是打算持保留态度的。
如果刘盈真的早逝,而汉室江山又后继无人,那么刘恒,确为一个良好的选择。毕竟,比起戚姬,薄姬可真的不要太安分守己,刘恒的后代又那样有出息。
且看看罢。
【与秦始皇一样,刘彻也是一位少年帝王,他登基时,年仅十六岁。但二者不同的是,在刘彻继位之前,景帝已为其举行了冠礼。】
看到继位年岁,刘彻眼皮一跳:“父亲!”
群臣亦望向刘启,目露惶然。
刘启本也在为自己寿命之短而感到心惊,但见刘彻此表情,他反笑了,调侃道:“彻,你不想早点当皇帝吗?”
刘彻静默着一语不发。
刘启继续道:“怪道天幕说咱们彻儿时常被和始皇并列提起,原来都是少年……”他后面的话没说完,就被堵在了喉咙里——
刘彻用袖子遮住了眼睛。
刘启凑过去,弯下腰仰起脸:“不会吧,真哭了啊?”
刘彻躲开,放下手臂,眼眶通红,愤愤地盯着他。
群臣虽畏惧君王,却也没忍住露出了谴责之色。
刘启为刘彻拭泪的手尴尬地停在了半空:“为父开玩笑的……好笑吗彻?”
你自己听听好笑吗?!什么叫“你不希望早点当皇帝吗”?说的好像我一天天盼着自己父亲早死似的!
刘彻胸口剧烈起伏着,不知道该难过还是该气愤,过了好一会儿,才从牙缝里挤出这么几个字:“父不见秦始皇前期遭遇乎?”少年帝王若没有能力,那就是被人捏扁搓圆的命。许多人看秦始皇把平定嫪毐成蟜之乱、收回太后权力、放逐吕不韦这几件事做得轻轻松松,就觉得“我上我也行”,可事实上,就秦始皇前期那个局面,换个人那是分分钟的死局,没及冠就得被整死,哪里会有后面的一统六国?
刘启本在想主意安抚儿子被打击到的小心脏,听刘彻这么一说,立即把到口的安慰之语收了回去,换上了肃然之色:“可是,我儿做得很好啊。彻,你早晚要成长,阿父早死晚死都是一样的。”虽然,少年帝王,确实会辛苦一些。
刘彻嘴唇翕动了一下,似乎是想说些什么。
刘启没给他说话的机会,抢过话头:“不过道理是一回事,感情又是另一回事。彻儿孝顺,嘴上不说,心里却是舍不得阿父的,这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