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战场,没有枪林弹雨,没有硝烟。
却比任何炮火都要激烈、重要得多。
当然,听起来很高大上,就是靠话语、信息、观点来打仗。
谁愿意被人说成“危险分子”,可偏偏,这些“黑料”就像无孔不入的病毒一样。
你问,为什么西方国家非得这样折腾。
因为他们害怕!
那些西方国家,其实把几乎所有国家都写入了自己的剧本,他们希望所有的国家都按照他们制定的剧本来走,让他们予取予求,不准反抗。把他们说的话奉为圭臬,所有国家都只能是他们的下游,任他们剥削,压榨!
可惜华夏没有按他们的剧本走,没有崩盘、没有停滞,反而一飞冲天,变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还贡献了过o的增长。
这个“出乎意料”的表现,让西方一些精英精神紧张到不行。
当然,这只是小手段。
(一)文化认同弱化。
本土传统文化(节日、习俗、艺术)被边缘化,年轻人盲目追捧外来文化符号,甚至出现否定、贬低本土文化的倾向。实例:部分亚洲国家中,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的商业庆祝氛围远本土传统节日
(二)价值观扭曲。
将外来社会的消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视为“先进标准”,忽视本土社会的集体利益、伦理传统,导致社会共识逐步瓦解。
实例:部分年轻人过度追求奢侈品与高端消费,甚至引个人信用危机与家庭矛盾。
(三)话语体系被主导。
媒体、教育领域大量使用外来概念与叙事逻辑,本土问题需依赖外来理论解释,本土话语丧失定义权与解释权。
(四)历史认知偏差。
外部势力通过篡改历史教材、选择性传播历史片段、利用社交媒体歪曲解读等方式,弱化目标国历史中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成就,刻意强调外来文化的“塑造作用”。
(五)行为模式趋同。
在生活方式、审美标准、社交规则等方面盲目模仿外来模式,忽视甚至排斥本土特色。
实例:部分亚洲年轻人将西方审美等同于“高级感”,过度追捧欧美明星的妆容、型与穿搭。
(六)批判立场缺失。
对本土社会问题持尖锐批判态度,却对外部思想体系的缺陷盲目包容,形成“双重标准”,丧失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能力。
思想殖民的可怕之处,在于其“温水煮青蛙”式的隐蔽性——它不依赖军事冲突与经济制裁,却能从内部逐步瓦解一个国家的根基,具体体现为三个层面的连锁危机。
从个体到群体的认知崩塌,当社会成员普遍丧失对本土文化、历史、价值观的认同,会陷入“不知道自己是谁、该信什么、该往哪去”的认知混乱。这种混乱会直接削弱群体凝聚力,就像失去共同信仰的集体,难以在面对外部风险(如经济制裁、文化打压)时形成统一合力,甚至出现“内部撕裂”。
……
扯远了。
说回格尔。
格尔现在已经差不多把自己最初的目的忘光光了,这就是他的认知出现了问题,他开始彻底的融入进了幻境之中。
纳尔虽然是个疯子。
但这家伙绝对是个高智商。
之前之所以没人觉得他有智慧,完全是因为这家伙的行事风格就是直来直去的杀杀杀,压根不考虑什么阴谋诡计。
可作为一个可以把生物科技运用到随意创造新生物中的大拿,你真觉得他的脑子不好?
位格是位格,应用是应用!
不能说他是大神,就真的什么都知道!
这是不可能的!
知识这玩意,从诞生那天起,就从来不是凭空变出来的,而是积累,记录,总结最后才能应用。
他只是疯,并不傻。
相反,一个合格的反派,如果只有蛮力,那他也只是被人暗算的货色。
纳尔这家伙,在看到自己利用恐吓和蛮力奈何不了格尔之后,果断的利用自己见多识广的优势,给格尔编织了一个美好的梦境。
其实纳尔还有一种办法,那就是让格尔再次陷入悲惨的人生,那样或许可以彻底的击垮格尔的意志,毕竟格尔那种人生,经历一遍就让人痛不欲生了,再来一遍,那无异于千刀万剐,那样或许能够更快的击垮格尔。
但这是兵行险招。
一来,悲惨的遭遇虽然是击溃一个人的最好方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被苦难打垮。
人生漫漫,如逆旅行舟,苦难常如疾风骤雨扑面而来。当我们为生活琐碎、职场竞争、学业负重长吁短叹时,不妨思考一下曾经经历过苦难的人是不是就像打不si的小强一样越挫越勇,最终成为生活的强者呢!当然,说这些并不是为了歌颂苦难,因为苦难本身并无价值,值得赞美的是我们面对它时的坚韧与成长,以及那些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的正向力量。余华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它不会带来成功,也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避开。”我深表赞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先,苦难本身是痛苦的,它给人带来的是身心的折磨和无尽的煎熬。试想,当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你长时间卧床,当一次意外的失败让你失去所有积攒,当自然灾害无情地摧毁你赖以生存的家园,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美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