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盛夏与你与海风英文 > 第 47 章(第1页)

第 47 章(第1页)

第47章

靳彦斌的威胁电话像一根尖锐的刺,扎在夏晚紧绷的神经上。宏远地産作为项目的主要投资方,掌握着至关重要的资金命脉。得罪了靳彦斌,项目随时可能被釜底抽薪,前期所有努力付诸东流,团队也将面临解散危机。

夏晚没有退缩,但压力如山。她连续熬了几个通宵,带领团队反复推演方案,试图在保护核心价值和满足居民合理诉求之间,找到一个既能守住底线丶又能让投资方勉强接受的平衡点。她甚至亲自拜访了几位德高望重的本地文史专家和古建保护学者,寻求他们的支持,为张奶奶老宅的历史价值背书。

同时,她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她整理了项目所有关键节点的会议纪要丶专家评估报告丶以及靳彦斌电话中带有威胁意味的录音,秘密备份。如果宏远真的撤资,或者利用关系施压,她至少能证明自己团队的专业操守和尽力而为,为後续可能的申诉或舆论战留下证据。这份未雨绸缪的冷静和坚韧,是她从无数挑战中磨砺出来的铠甲。

风暴的中心暂时维持着一种诡异的平静。靳彦斌那边没有再直接施压,但项目推进明显受阻,宏远负责对接的人员态度也变得敷衍冷淡。区里的态度暧昧不明,既没有明确支持夏晚,也没有倒向宏远。这种悬而未决的窒息感,比直接的冲突更折磨人。

夏晚的疲惫肉眼可见。一次深夜加班後,她趴在办公桌上短暂地打了个盹。手机屏幕亮起,是江屿的信息。不再是简单的问候,而是一张照片。

照片拍的是一本翻开的书,摊在病床的小桌板上。书页上是关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里坊制”与市井商业空间演变的论述。旁边放着一支笔,在书页空白处,有一行熟悉的丶苍劲有力的批注:「空间肌理的延续性,在于功能的有机叠代,而非形制的僵化模仿。可借鉴。」

紧接着是他的信息:「刚看到这段,想起你那个项目。老城区的活力,或许不在‘复原’,而在‘共生’?」

夏晚怔怔地看着照片和文字。江屿没有直接问项目进展,也没有提出任何解决方案。他只是分享了一个阅读时的专业思考,一个与她当下困境微妙相关的视角。他精准地捕捉到了她项目理念的核心矛盾——保护历史风貌与注入现代活力。

一股暖流悄然注入夏晚冰冷疲惫的心田。他不是在居高临下地指点,而是在平等地分享思考,试图用他理解的专业语言,给她提供一点啓发或慰藉。这份无声的理解和支持,比任何安慰都更有力量。

她看着那句「共生」,心中某个被压力和焦虑堵塞的角落,仿佛被轻轻撬开了一丝缝隙。是啊,她一直执着于保护那些建筑本体,执着于补偿金额的拉锯,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如何让这片老街区在保护其历史肌理的同时,重新焕发生机,让原住民和新业态和谐共处,实现真正的“共生”?

这个来自病床上的思考,像一颗投入死水的小石子,在夏晚的脑海中漾开了新的涟漪。她回复:

「‘共生’……这个词点得好。谢谢。正在啃骨头,有点啓发。」

手机那头的江屿,看着夏晚的回复,紧锁了多日的眉头终于微微舒展。他能感受到她文字里细微的情绪变化。他立刻回复:

「骨头硬,牙口好就行。需要磨刀石,吱一声。」後面加了一个小小的丶笨拙的“加油”表情。

这个“加油”表情,由一贯冷峻的江屿发出,显得格外反差和……真诚。夏晚看着屏幕,嘴角不自觉地弯起一个清浅的丶带着疲惫却真实的弧度。心口那沉重的压力,似乎被这个小小的互动,分担走了一丝。

几天後,一个更实质性的“磨刀石”悄然出现。

李默以“江屿康复期间关心津州城市建设”的名义,低调地拜访了市规划局的一位主管领导,并“顺便”提及了老城区改造项目的特殊价值和文化意义,以及当前遇到的“一些沟通上的挑战”。李默的措辞非常谨慎,没有提及宏远或王强的名字,只强调了项目对城市文脉传承的重要性,以及项目负责人夏晚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坚持原则。

这位主管领导与江屿父亲有过交情,对江屿的能力和眼光也颇为认可。李默的“点到即止”,让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弦外之音。很快,区里负责项目的张副区长接到了来自市局的“关心”电话,电话里“无意”提到了该项目受到市里一些老专家和老领导的关注,希望区里能“稳妥推进,做出特色和典范”。

这通电话的分量不言而喻。张副区长的态度立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随後一次项目协调会上,他不再和稀泥,而是明确表态:方案调整必须在尊重历史价值和保障居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进行,专家评审组的意见是重要依据。他虽然没有直接批评宏远,但话里话外,给夏晚团队撑起了一把无形的保护伞。

王强得知後,气得摔了杯子。他没想到夏晚背後还有这样的能量!他意识到硬碰硬可能行不通了,至少明面上不能再肆无忌惮地施压。

夏晚敏锐地察觉到了会议气氛的变化和张副区长态度的转向。她立刻意识到,这背後一定有江屿的影子。只有他有这样的能量和渠道,能在不动声色间,为她挡住来自上层的压力。

一股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有感激,有被保护的温暖,但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别扭。她一直努力证明自己可以独立面对风雨,不需要依靠任何人。但此刻,江屿的援手,虽然隐蔽而尊重,却依旧让她感到一种被“庇护”的滋味,这与她追求的平等关系似乎有些矛盾。

会议结束後,她犹豫再三,还是给江屿发了一条信息:

「今天协调会,风向变了。张副区长态度明确了很多。谢谢你的‘磨刀石’。」

信息发出,夏晚有些忐忑。她会收到怎样的回复?是轻描淡写的“举手之劳”?还是带着掌控感的“我说过别硬扛”?

手机很快震动。江屿的回复出乎意料地坦诚和……谦逊:

「磨刀石的作用是让刀更锋利,不是替刀去砍骨头。刀,始终在你手里。别谢我,谢你自己的坚持值得被看见。」

夏晚看着这段话,心头的别扭瞬间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深深理解和尊重的熨帖。他没有居功,反而将功劳归于她的坚持。这份姿态,完美地契合了她对“平等支持”的期许。

一股暖流混合着难以言喻的悸动,在夏晚心中流淌。她握着手机,站在初春还有些料峭的风中,却感觉浑身暖洋洋的。

这场由靳彦斌掀起的风暴,非但没有摧毁什麽,反而像一场淬炼。它让夏晚在高压下更加坚韧,也让江屿学会了如何用更成熟丶更尊重的方式去守护他珍视的人。

有了市局层面的隐约支持和张副区长态度的转变,项目僵局终于出现了松动迹象。靳彦斌虽然心有不甘,但迫于压力,暂时收敛了锋芒,宏远对接人员的工作效率也“神奇”地提高了不少。

夏晚抓住时机,带领团队调整策略。她不再仅仅围绕补偿金额与张奶奶拉锯,而是将重点转向了“共生”方案的具体呈现。她亲自带着重新优化的方案图纸和效果图,再次走进了张奶奶那栋充满岁月痕迹的老宅。

这一次,她没有带谈判团队,只带了小赵做记录。她搬了个小马扎,坐在张奶奶家光线昏暗的堂屋里,像拉家常一样,耐心地讲解着方案:

“张奶奶,您看,这老宅子不给你拆,作为“老街记忆馆”或特色民宿的核心部分保留下来,我看您这煮茶的手艺是真好,您可以在这儿经营一个小茶摊”夏晚一边翻着效果图,一边耐心跟张奶奶讲。“我看您自己织的坐垫也很漂亮,或者您开个手工作坊也行啊!”

“以後啊,咱们这附近会建‘新民居’,肯定会给咱们这里的住户留一套面积更大丶采光通风更好的房子的。”

“咱们这边的街道办想着後期成立个‘社区顾问’,参与咱们这片後续街区的文化活动和商业运营,你们这些‘原着居民’可以给他们分享经验,说说自己的故事,都积极参与进来……”

夏晚不再用冷冰冰的数据说话,而是用张奶奶能听懂的丶充满画面感的语言描述着未来:她的老房子还在,成了受人尊重的地方;她搬进了明亮的新家,不用再担心漏雨和寒冷;她还能在熟悉的地方,用自己泡茶的手艺或讲老街故事的本事,找到新的乐趣和收入。

“奶奶,您看,”夏晚指着效果图上复原的老宅门头和旁边新建的丶风格协调的社区空间,“这里还是您的根,只是它‘活’得更好了,还能让更多人知道咱们老街的故事,知道您泡的好茶。”

张奶奶布满皱纹的脸上,那层顽固的敌意和戒备,在夏晚平和而真诚的讲述中,一点点松动。她浑浊的眼睛看着效果图上熟悉又陌生的“新家”,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老旧的桌沿。她最在意的,其实不是钱,而是对这片生养她之地的不舍,和对未知改变的恐惧。夏晚的方案,触碰到了她心底最柔软的地方——那份对“根”的眷恋和对“被尊重”的渴望。

经过几次这样推心置腹的沟通,张奶奶的态度终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她虽然没有立刻签约,但不再组织抵制,甚至开始私下劝说其他几户犹豫的邻居。

项目终于重回正轨,向着签约实施迈进。压在夏晚心头多日的大石,终于落地。巨大的疲惫感伴随着成功的喜悦席卷而来。

一个周五的傍晚,夕阳将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红色。夏晚处理完最後一份文件,走出设计院大楼。连续多日的高强度工作告一段落,她感到一种久违的轻松,却也带着透支後的虚脱感。

她没有立刻回家,而是鬼使神差地,打车去了医院。

轻轻地推开病房门时,江屿正靠在升起的病床上看书。夕阳的光线斜斜地穿过洁净的玻璃窗,正好落在江屿的侧脸上。他微微低着头,专注于书本,浓密的睫毛在眼下投下淡淡的阴影,神情专注而温和。几缕不听话的黑色碎发垂落在他光洁的额前,被夕阳镀上了一层毛茸茸的金边,随着他细微的呼吸轻轻颤动。

这一幕,毫无预兆地撞开了夏晚记忆深处尘封已久的闸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