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推开家门,熟悉的饭菜香气扑面而来。周文娟正在厨房忙碌,听到动静探出头:“回来啦?洗洗手,准备吃饭了。”她的目光扫过女儿微红的眼眶和明显轻松了许多的神情,又掠过她身後那个沉默却气场强大的年轻人。
夏晚带着江屿走进小小的客厅。空间狭小,家具陈旧却整洁。沙发是有些年头的布艺沙发,扶手上盖着鈎花的白色方巾。墙上挂着几幅十字绣风景画,电视柜上摆着一个玻璃相框。
江屿的目光,几乎是立刻就被那个相框吸引了。
相框里是一张有些泛黄的全家福。照片的背景是梨花公园的假山凉亭。照片中央,是年轻许多的夏父夏母。夏父穿着白衬衫,戴着黑框眼镜,笑容温和儒雅,搂着身边笑容温婉丶穿着碎花连衣裙的周文娟。
而在他们身前,站着两个半大的孩子。
左边是扎着两个羊角辫丶穿着粉色小裙子丶笑得眉眼弯弯的夏晚,看起来大约十岁左右的模样,怀里还抱着一个旧布娃娃。
而右边……是一个看起来比夏晚小两三岁的男孩。
男孩剃着短短的平头,穿着海军蓝的背带裤和白衬衫,小脸紧绷着,嘴角向下撇着,眼神倔强地看着镜头,与旁边笑得灿烂的夏晚和温和的父母,形成了极其刺眼的对比。
“看什麽呢?”夏晚的声音在身旁响起,带着一丝疑惑。
“在看叔叔阿姨年轻时的照片。阿姨年轻时很漂亮。”江屿看着全家福,仿佛越过漫长的时光参与了夏晚的童年生活一样。
夏晚脸上露出一丝怀念的笑容:“是啊,我妈年轻时可美了。”她走过去,拿起那个相框,指尖轻轻拂过照片上父母年轻的脸庞,声音低了下去,“这是……我爸还在的时候,我们最後一张全家福了。”
“这是……我弟弟?”夏晚用左手食指指着站在一旁的小男孩,“夏阳。比……比我小三岁。”她顿了顿,然後不知道想到了什麽,噗嗤一声笑出来。“你知道吗?我们拍这张照片的时候,臭小子还跟我们闹脾气呢。当时拍照片流行在额头上涂红点,当时夏阳也非要涂,爸妈跟他说小姑娘才涂红点呢,他不听,小嘴耷拉的都到下巴上了……”
伴随着夏晚爽朗的笑声,江屿也仿佛看到了一个因为“小红点”倔强地丶不配合的小男孩形象。
“还好他没涂,不然,这照片肯定就不让我们摆出来了!”夏晚笑着把照片放回电视柜上。
周文娟端着菜从厨房出来,她将菜放在桌上,招呼道:“吃饭了,都洗手去。”
小小的餐桌,四菜一汤,都是家常味道。清蒸鱼,红烧排骨,蒜蓉西兰花,凉拌黄瓜,还有一盆撒了香菜的豆腐汤。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周文娟招呼江屿坐下,给他盛了满满一碗米饭,客气得近乎小心翼翼:“江先生,家里简陋,也没什麽好菜,你……别嫌弃,随便吃点。”
“阿姨,您太客气了。叫我小江就好。”江屿接过碗,态度谦逊,“菜很丰盛,闻着就很香。谢谢阿姨。”他拿起筷子,很自然地夹了一块排骨,动作没有半分迟疑,仿佛这普通的老式圆桌和家常菜色,与他平日的生活并无二致。
夏晚看着江屿平静地吃着母亲做的菜,心中微暖。她知道他在努力融入,在消除那份无形的隔阂。
饭桌上的气氛起初有些凝滞。周文娟似乎不知该说什麽,只是不停地劝菜。夏晚也沉默地吃着饭。
江屿主动打破了沉默。他没有刻意找话题,而是将目光投向墙上那幅最大的十字绣风景画——绣的是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烟雨朦胧,针脚细密,看得出下了很大功夫。
“阿姨,这幅十字绣是您绣的吗?很漂亮。”江屿的语气带着真诚的欣赏。
提到自己的“作品”,周文娟眼睛亮了一下,脸上的拘谨淡去几分:“是啊,退休後闲着没事,就爱鼓捣这些。绣了好几个月呢!江……小江你也懂这个?”
“我不懂刺绣,”江屿坦诚地摇头,目光依旧停留在画上,“但我能看出其中的耐心和意境。尤其是这水面的光影和远处烟雨的朦胧感,处理得很细腻,很有空间感。”他用了“空间感”这个专业词汇,却巧妙地融入了对艺术的欣赏。
周文娟被他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脸上露出了真心的笑容:“哎呀,我就是瞎绣绣,哪懂什麽空间感……”话虽这麽说,语气却轻快了不少。
气氛渐渐缓和。江屿又适时地问了几句晋城的变化,周文娟也打开了话匣子,絮絮地说着老城区的改造,说着街坊邻里的变迁。夏晚在一旁听着,偶尔插一两句嘴,看着母亲脸上久违的丶放松的笑容,再看看江屿耐心倾听丶适时回应的样子,心中那点因门第而起的阴霾,似乎也被这温馨的烟火气驱散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