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嘉陵:“……”她最初所见的帝王威仪来自先帝,可系统的意思是先帝无甚威仪。
她悟了,是先帝害的。
明君系统大无语。
怎么不说她的基因脏了呢?
文武百官在山呼万岁。
明君系统的催促还在耳边回荡。
赵嘉陵小幅度地打了个呵欠,她巴不得立刻退朝,但谢兰藻不留情的话还是有些作用的。她强撑着疲惫的双眼,扫视着阶下的文武百官,说:“余深之事与马元亮案,诸位有什么可说的吗?”
最先响起的是溜须拍马声:“陛下圣明,贤良入用。彼小人,合该黜放。”
赵嘉陵听着“圣明”两个字,心中高兴,可眉梢还是一扬,继续问:“除此之外呢?”
臣子说话声戛然而止。
什么意思?陛下在暗示什么?
谢兰藻倒是心领神会,她抬眸看龙椅上问事的赵嘉陵,眼中露出几分诧异之色。
陛下这是不拖延了?
她持着笏板没有出声。
数息后,孟宣和奏道:“臣冒死言,余深与马元亮之事,非彼自身之过,亦是制度之失!每年十月,举子入京,其人并不温习书业,而是往来于府寺之门,拜谒王公之第,希冀提携之恩。于是人心浮躁,竞相夸耀,恐怕违背朝廷选人之举!”
孟宣和话一落,文臣们不由色变。
解试陆续出了结果,不久后举子便要来京。若要变革,的确此时最高。
孟宣和看似无群无党,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她跟谢兰藻要好。
这哪能是孟宣和的主意,分明是谢兰藻要推动贡举变革。
那保佑着陛下的神明呢?怎么不出来说话?听不到陛下心声,又怎么知道陛下如何作想?
“此言有理。”说话的是秦国公、右卫将军李洽,此人是开国元勋之后,为朝中武臣,与太后有亲。他咧着嘴笑,毫不掩饰自己看热闹的心思。
不想改变什么的文臣瞪了李洽一眼,腹诽道:“个老贼,起什么哄,与他们勋贵武臣有什么关系!”
“祖宗之制,例不可改。古有毛遂自荐,今之君子,携行卷而遍走公卿之门,正如是。而公卿推人,亦是不使得贤才遗落于野。”
“国之选士,必取贤良。一些举子虚诞浮薄,不思实行,只逐空名。而所谓卿相,更是凭自身喜恶拔擢或黜落。投卷自举,非经国之体!”
“行卷之风,有类于古之察举,观其人,知其行,名盛天下者,是天下之人举其文!不取此辈,又当选谁?”
……
赵嘉陵下令议论此事,文臣们唇枪舌剑,纷纷引经据典维护自己的力量。
不过在一片吵嚷中,浮现了几道不太和谐的声音,分明是来自朝班上的武臣。
不管文官说什么,武臣都是“哦”一声,笑眯眯道:“阁下指得是余深推荐马元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