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前交叉韧带恢复良好,回来后首跳的完成度不错,只是距离她上次的记录差了很多。
梁涵有些泄气。
李弘业安慰她,打破记录只是时间问题,更何况她受过伤,没必要太急功近利。
梁涵明白他说得对,但是她并不希望这只是昙花一现,她还想冲击更有含金量的全国性奖项,得进省队才可以报名。
憋着一股劲,她训练得格外认真。
早上是宿舍最早起来的一个,夜里回来也是最晚的一个,换下来的湿衣服都有好几斤重。
和她一样的,还有李弘业。
省队在假期来市队挑人,只可惜梁涵那会受伤在家,错过选拔的机会。
李弘业没有重回省队,反而是他的室友被选上了。
李弘业虽然表现得挺稀松平常的,但梁涵知道他心里肯定是不服气的,不然怎么会这么晚还在训练。
他们心照不宣,互相激励,一起努力。
她的舍友也发生了变化,在末位淘汰制度下,只剩下单绮和她留下,另外两个女生回到体校训练去了,接着又补充进来两个年纪更小的孩子。
几次队内特训成绩出来,这两个小孩姐的实力让梁涵倍感压力,她们虽没有跳到她的赛事成绩,但也很接近了。
练体育就是这样残酷,梁涵难免也会有彷徨和不自信的时候。
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她作为后浪挤掉了前辈的位置,她也无可避免地成为了前浪。
想起秦曜也是前浪,她偶尔也会跑去问问他近况,试图获得一些安慰。
秦曜想要冲击世赛,必须重新参加竞赛筛选。
但他比梁涵游刃有余许多,物理竞赛靠积累,更何况他是参加过国集的老选手,比普通的竞赛生多了许多竞赛经验。
秦曜回到学校备赛,一到课间就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无外乎想跟他取经或者探讨学习。
秦曜虽不是个热心肠,但也没有孤高冷傲到谁也不帮,只是人太多,对他来说是一种负担,偶尔他会请假出逃,跑去市图书馆找个清净的地方学习。
日子过得很快。
预赛过后,筛掉了一批学生,一中进入省级复赛的学生从每科几百人变成了几十人。
复赛后又筛掉了一批,最后每科仅剩几人或十几人。
竞赛生从高一到高三都有,有一部分人会在高二的时候选择放弃,回归普通班准备高考。
也有少部分人还想再拼一回,高三参加预赛再失败的话,也只能黯然退出。
转眼,12班就少了小一半的学生。
钟庆和姚刚经过第一年的磨砺,终于在高二厚积薄发,决赛成了至关重要的一道关卡,进不进国集无所谓,但起码得拿个银奖进强基计划吧,否则怎么对得起这么多年付出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