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汗珠子摔八瓣的老农民来说,每一颗粮食都浸透着汗水,来之不易。
从收割到晾晒,扬场,每一个步骤都十分尽心尽力,最好的粮食从来不是留下来自己吃,而是无偿上交给国家。
当他们揣着一颗火热的心,千辛万苦地把粮食送到粮站,质检员轻蔑地拿空心的铁管子往粮袋里一捅一拉,倒手里看看,再捏几粒粮食丢嘴里拿牙齿咬一咬,然后撂下一句“过关。过磅秤!”
这句话对交粮的农民简直就是如闻纶音一般。
然而,如果是一句“不合格,回去重新晒一下再来交。”
整个大队都要郁闷死了。
要真是他们没挑好、晒好也还罢了,明明是合格的,偏人家嘴砸吧砸吧就说水分大了,要么你就地找地方散开晾晒一半天儿,傍晚再验一遍,要么折腾回大队,晒好了再来。
可实际上,多少年的老农民了,明明晒透透的粮食昨天才装的袋自己会不知道?
就是要折腾你到天擦黑和晚上交粮。
到时候点着火把过磅秤。
本来社员们大多是‘鸟qiao蒙眼’天一擦黑就都看不清了,一百斤变成九十斤都算正常,变成八十几斤的都是人家一句话。
要么你不交,几十上百号人跟这死磕等到明天早上也行,要赶上天不好,呵呵,看谁着急。
要么就咬牙吃下这个亏,填补上少的空缺,早点‘过关’早点回去。
这些年下来,这套路就没有哪个大队不知道的。
交粮的时候也自然不会可丁可卯的,都会多拉十几袋子,为的就是应付这种情况。
那么问题来了,多收上来的这些粮食去哪儿了?
经过李爱建国这么一细说,燕九如总算明白黑市那些粮食的来处了。
不能说全部都是怎么来的,但很大一部分是差不了。
这跟明抢也没多大区别了。
但是作为农民式的小狡猾,除了送烟送酒,其实也没别的好法子。
燕九如很感谢这同桌,也搂着对方脖子,“走,一时半会儿轮不到,哥请你吃好的去。”
“谁是哥啊?自己几岁没点数?”
两个人吵吵闹闹走远了。
等轮到杏花大队交粮的时候果然已经下午四点多钟了。
秋后的天已经变短,这个时辰太阳已经偏西了,温度也由正午的热辣变得有些微凉。
杏花大队带头的几个人都聚在交粮的磅秤跟前。
燕九如盯着质检员,见他面无表情随意拿铁管子一捅一抽,捏起几粒稻子往嘴里咬得咯吱响,没等对方说啥,他忽然捂着腰侧整个人晃了几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