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艺
凰落二年,初夏。
京城因女帝亲征而一度紧绷的气氛,在苏落沉稳的调度下逐渐缓和,而另一场备受瞩目丶甚至更为贴近百姓茶馀饭谈的盛事——首届女科,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在礼部公布的章程中,除了传统的经义丶策论,还特设了“实务”与“才艺”两项,旨在全面衡量女子的能力。
这一日,京城最大的皇家园林“沁芳园”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才艺展示诗画会”正在举行。这并非正式考试,而是由苏落授意,几位支持新政的官员家眷组织,意在让参试的才女们有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同时也向京城上下彰显女子并非只知绣花女红的庸碌之辈。
园内百花盛开,曲水流觞。到场的不仅有报名参试的各地才女,还有许多闻风而来观望的世家夫人丶千金,以及一些被允许入内报道此事的文人墨客。场面之盛大,堪称京城数十年未有的奇景。
苏落并未亲临,但她派了身边得力的女官前来记录丶观察,此举无疑给这场诗画会增添了官方色彩。
只见一位身着湘妃色长裙的少女率先走到场地中央,她是江南盐运使之女,林婉如。她盈盈一礼,声音清越:“小女子不才,愿抛砖引玉,弹奏一曲《春江花月夜》。”
说罢,便有侍女擡上古琴。玉指轻拨,淙淙琴音流淌而出,时而如江潮涌动,时而如月华倾泻,将衆人带入那静谧而辽阔的意境之中。一曲终了,满座皆静,随即爆发出阵阵赞叹。
琴音方落,又有一位将门虎女,姓韩名云英,身着利落的骑射服,大步走到场中。“光会吟诗作对有何用?看我的!”她挽弓搭箭,对准百步之外的箭靶,连珠三箭,箭箭命中红心,引来一片喝彩,打破了方才文雅的氛围。
紧接着,诗词丶丹青丶弈棋丶歌舞……甚至还有一位家境贫寒却通晓农事的女子,当场讲解起桑蚕养殖的要点,虽言辞朴拙,却言之有物,引得负责记录的女官频频点头。
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这些平日里被束缚在深闺之中的女子,此刻竟相绽放出令人惊叹的光彩。她们或温婉,或英气,或博学,或灵巧,彻底颠覆了在场许多人对“女子”的固有认知。
“哼,雕虫小技,哗衆取宠!”一个不和谐的声音从角落响起,出自一位保守派老学究的弟子,他受师命前来“见识”一番,此刻面露不屑,“女子终究是女子,治国平天下,靠的是经纶济世之才,岂是这些玩意儿?”
他的声音不大,但在逐渐热烈的气氛中显得格外刺耳。许多正在兴头上的才女脸色顿时难看起来。
就在这时,一个身着素雅青衣,容貌并不算绝色,但气质沉静如水的女子缓缓起身。她走到场地中央摆放的书案前,铺开宣纸,研墨挥毫。
她没有表演任何技艺,只是提笔书写。笔走龙蛇,力透纸背。她写的并非风花雪月,而是一篇关于如何利用水利工程治理北方旱涝的策论!
文章条理清晰,数据详实,提出的方法既借鉴了古法,又有因地制宜的创新,其见解之深刻,逻辑之严密,让在场一些自诩才高八斗的文人都不禁汗颜。
写毕,她放下笔,对着先前出言讽刺的那位士子方向微微颔首,声音平和却清晰:“小女子才疏学浅,不敢妄言经纶济世。只知民生多艰,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农桑水利,若能学以致用,利国利民,便不负所学。敢问这位公子,治国平天下,难道能离得开这‘雕虫小技’般的实务吗?”
一番话,不卑不亢,掷地有声。那士子面红耳赤,讷讷不能言。周围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
这位青衣女子,名叫谢兰芝,乃是一位地方小吏之女,家学渊源,尤擅实务经济。经此一事,她声名鹊起,成为本届女科夺魁的热门人选。
诗画会的盛况和谢兰芝的事迹,很快被女官详细汇报给了坐镇宫中的苏落。
苏落听着汇报,沉静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站在窗前,望着北方天际,心中默念:“清凰,你看到了吗?你播下的种子,已经开始破土发芽了。这天下女子的才情与力量,远比世人想象的更为广阔。”
她知道,这场诗画会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正式的科考场内,在那些经义策论的试卷上,更在之後如何将这些脱颖而出的女子安排到合适的职位上,去面对朝堂的疾风骤雨。
但此刻,她心中充满了希望。这些才华横溢丶志向远大的女子,正是她们想要开创的新时代最好的注脚。
而远在北境,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身上血腥未散的沈清凰,在接到苏落密信,读到关于诗画会和那位谢兰芝的描述时,疲惫而冷峻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一丝真切的笑意。
她提笔,在信纸空白处,用力写下两个字:
甚好。
京城才女竞风华,北境铁甲映寒光。两条战线,两种风景,却共同勾勒着“凰落”新时代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