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第六次擦掉黑板并重新写满之后,这个可以大大简化计算过程的降阶方法终于被讲完了。
已经脱离技术岗位比较久的梁卓平和那位周司长脸上更多地是茫然。
但杜义山和杨奉畑眼中却几乎充满了……狂热。
三角翼飞机的流场计算本来就比平直翼复杂得多。
不要说数值计算,哪怕只是进行分析都相当困难。
所以主要得依靠经验。
而要想获得经验,就得烧钱进行大量的风洞测试和试飞。
还需要大量时间。
如果常浩南刚刚在黑板上写下的这个降阶模型能够行得通,无疑可以省去这之中大量的试错和碰壁。
这简直就是为了歼8-3量身定制的。
而且又是一个全新的工程模型。
甚至,这次已经可以说是工程理论了。
因为这个对模型进行降阶的思路并不仅仅局限于沃尔泰拉级数,完全可以推广到更多领域内。
当然,这还需要进行验证。
不过有了前面6o3所那个项目打底,众人对于验证结果还是抱有乐观的看法。
也就是说一个月内,常浩南就两度拿出了开创性的成果。
这无疑说明他之前提到的“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并非空穴来风。
只不过有些理论可能需要他自己提出来罢了。
杨奉畑此时就是一个想法:
这人我要定了!
他转过头用眼神咨询了一下另外三个人。
全部都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小常同志,现在有一个国防重点项目交给杜院士的课题组,请问你是否有兴趣参与这一项目?”
虽然从杜义山的描述以及刚刚和常浩南的接触来看,杨奉畑基本1oo%肯定后者会同意,但流程终归要走。
“在你做出决定之前,我们需要先进行一下说明,如果你选择参加这一项目,那么对后面的工作、出国和成果表都会有一定的限制……”
这些内容常浩南自然再清楚不过,毕竟他实际在华夏航空工业工作的时间其实并不比杨奉畑短。
因此在对方说完之后,他几乎不假思索地选择同意,然后签署了一份知情文件。
“那么,小常啊。”
在常浩南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之后,杜义山离开座位,走到了他面前:
“组织已经决定了,由你和小姚共同代表咱们课题组参与八三工程的研!”
第55章另请高明【求追读!】
对于这个结果,常浩南在一开始看到杨奉畑的时候就已经基本预料到了。
这已经远远过了他在一个月前做出的预期。
相比于新舟6o项目,八三工程的难度和重要性无疑都要高上很多。
相应的,影响力和分量也大得多。
而这也意味着他距离重生之初设定的目标——依靠系统带动整个华夏科研体系的效率更近了一步。
至于姚梦娜也跟着一起也算是情理之中,她在三维数字化建模和控制律设计方面的能力很强,正是整个眼下航空工业最紧缺的人才。
毕竟在原本的时间线上,华夏第一种完全实现数字化设计、图和装配的飞机型号是歼轰7a,要等到三年后的1999年才会正式立项。
梁卓平从旁边的公文包里掏出来了一份文件。
“小常同志,这是一份关于项目保密情况的须知文件,你看完之后如果没有什么异议,就在最后一页签个字。”
常浩南简单看了一下,现跟他上一世博士毕业之后入职时候签署的那份内容差别不大,也就是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秘密不问、不在私人书信中涉及秘密、不用普通邮电传递秘密等等。
只不过因为1996年这会,全国也只有京城、沪市、羊城等少数几个城市接通了互联网,有条件上网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所以后来作为重中之重的网络安全问题还没有被列入其中。
另外就是一些成果表的限制,如果有涉密内容,需要经过脱密,如果涉密过深以至于无法脱密,则可以撰写成国防报告。
都是一些再正常不过的内容,常浩南翻到最后一页,果断签下了自己的大名,然后把签好字的文件交还给了梁卓平。
“那么,常浩南同志,重新认识一下,我是八三工程的总设计师,代表整个项目团队欢迎你们加入。”
杨奉畑的心情显然不错,站起身来跟常浩南握了握手:
“现阶段,八三工程的测试工作还算顺利,需要你们来帮助完成的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把我们之前的那些纸质设计图进行数字化,以便于接下来的改进,以及设计定型之后与制造单位的对接,当然,我们会提供人手和你们一起进行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