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琛搬走前给他留了许多线索,用便签一张张贴在床头。直至现在,他才发现已经用完了最后一张。
他醒悟了,彻彻底底,也迷茫了,真真切切。
如果隐瞒也算半个欺骗的话,那他确实被郁琛给骗了。还不止一次。
事业心
恭喜您的作品《flowers》入围“朗曼国际艺术展”,我们荣幸地邀请您参加为期6个月的中英联合视觉设计元素……
“啊。”郁琛戳着手机的手指一僵,筷子“咕噜噜”滚到桌脚。
“怎么了?”项目组成员凑过来。
“操,入围了?chen…yu…,是你是你,郁琛你入围了!恭喜啊啊啊啊啊!”
郁琛抢回手机往下翻了翻,发件人没错,主办方没错,作品信息也没错。一个漂亮的笑这才慢慢从眉梢和嘴角漾开,任同事拼命摇晃肩膀,青年象征性地回击了几下,重新去拿了双干净筷子。
“你会去的吧?国际级别的合作项目啊,朗曼欸,入围的人才有资格参与呢。”另一个组员也为他高兴。
他们这几天出外勤去山里,起因是公司接了个特殊项目:老板出差时偶然与西北小镇的一位乡村规划师搭上了线,得知山里孩子每天天没亮出门、天黑了才回家,摸黑走上五六个小时山路上下学。
于是青年规划师打开格局,想请几人为大山里孩子的上学路绘制墙体涂鸦,带去更多色彩和温度。
一行四人一待就是五天,不管风吹日晒站在街边涂涂画画,晒黑了几层皮,画秃了几根笔,孩子们的眼睛也亮了几分。
此刻,距离一周时限还剩下最后一个周末,在土砌的饭堂里吃着倒数第几顿饭,郁琛居然还有些舍不得。
不是说精神境界有多高尚,这是买卖,拿钱的。可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这很有意义,是创新,是给画赋予情绪价值,拥有闷在画室里一辈子也体会不到的成就感。其他组员大致也是这么认为的。
出发得仓促,加上山里信号弱、环境差,郁琛干脆带了部旧手机,通讯簿里只有三个组员、校长和那位规划师。交流全靠面对面或是打电话,倒也直白简单很多。
至于那幅入围作品,是他那次跟骆悠明吵完架后,扎到画室里创作的“花海木屋”。完成后挂在了画社里,被老板发现跟朗曼今年的主题元素十分契合,便建议他投稿参赛。
入围者将代表公司,被邀请参与和英国团队合作的年度项目,也是这项比赛约定俗成的传统。
“郁小琛,吃完没?干活了!”
郁琛恍惚了一下,自从某人带来这个称呼以后,大家最近都喜欢这么叫他。
“来了,今天去哪儿画?”
“先去扛画具,走到哪儿是哪儿咯。”
——请于7日内确认是否参加。是否
再浏览了一遍邮件,小心地点了个星标收藏。项目开始时间是今年4月至10月,留给他一周时间考虑,实际郁琛心里已有定夺。
那么距离启程就还剩下……
整整两个月。
离别之日终究还是到来了。那个下午天朗气清,整个村的孩子和老师排着队,到大路上给团队送行。
他们望着他们,憧憬和感激之余,更多的是不舍。郁琛和同事们与规划师交代了几句话,又纷纷与几个颠颠地冲过来的学生拥抱道别。
“跟哥哥们道谢。”校长说。
“谢谢哥哥,你还会来看我们吗?”
郁琛揉着腿边小孩儿的脑袋,刚想脱口说“会”,又硬生生打住。
他喜欢这里,简单安宁,却隐隐卯着拼劲儿——激励着他打破自己死水般的人生,冲高向远。
可是承诺简单,兑现很难,他既不能保证会回到这里,便不好落下应答。
“我希望我会来。”他笑了笑说。
“我会等你们的!”后排突然有个男生运足气吼了一声。
安静两秒,前几排陆续有人接着喊:“我也会!”“等你们回来做客!”
“谢谢你们带来的色彩,把灰突突的墙壁画得这么漂亮,有鱼有树有音符,还有城市的影子。从此,学生们的上学路再也不是黑白灰了。”
规划师走上前来,他也不过是个不到30的年轻小伙,俊朗五官被乡间烈日晒得黝黑,一向沉稳的人感性地捂了捂脸,“一个人的能力很小,我也没想到真的有人愿意与我这个想一出是一出的家伙合作,谢谢……真的太谢谢你们了。”
他们坐上大巴,打开窗倾身向外挥手,夕阳从指缝间漏出,草莽金黄一片。
郁琛扭着身子,乡间的苍茫画面与当日团建的景色重合,也让他更加确信了一些东西。
谢谢。他弯着眼睛动了动嘴唇。
两小时后,青年与同事在公司门口分道扬镳,踏着傍晚皎月,搭上回家的公交。
实在是万分充实的一周!没有消息轰炸也没有快餐新闻,真正摆脱它们时才发现,很多自以为必须的东西实则根本毫无必要。
唯一令人头痛的是,明天居然还要无缝上班!
郁琛垂头丧气地走着,小区的路灯亮得人心里发慌,让他瞬间怀念起乡间始终昏昏暖暖的光线了。
可就在最后一个拐弯处,白得瘆人的路灯下突兀地立着一道人影,单手着插兜,姿势怪异。
郁琛一愣,感慨这大晚上的什么鸟人都有。脚步却没停,眼看离那家伙不足两米,刚想快步走过去,那人居然有所察觉地转过身来。
看清他的模样时郁琛差点惊呼出声。
那张熟悉的张扬脸庞此时也惊慌地看着自己,嘴微张,眼角泛红,乱发衬托主人空乏的精神状态。看见来人的剎那,他眼神闪了闪,在二月里的路灯下说不出的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