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个长远的法子才是。
苏清目光透着坚定,语气愈发平和,嘴里的话,却愈发大胆。
“我们给王乡绅写借据,借粮。”
“不行!”武捕头立刻道,“你知道他家利息有多高吗?!”
借十斤的小米。
等到两个月后的秋收,就要还十五斤!
约等于你现在借一万块,两个月后还一万五。
这般利息,实在吓人。
所以用物件换粮,是最划算的。
苏清心道,我当然知道他家利息有多高。
但我借了,可没打算还。
不过为了安抚大家,也为了促成此事。
苏清道:“我娘攒的家底,已经还不了多少粮了。”
“但需要救助的人实在太多,与之相比,简直杯水车薪。”
“想要救更多人,唯有写借据这一个法子。”
救助的人太多?
你不是不赞同借粮给其他人吗,这段时间还总拦着。
别说武捕头,梅娘也很奇怪。
苏清却正色道:“娘,你是县令娘子,我是县令女儿。本县遇此劫难,我们应该赈灾施粥才是。”
“我说借粮,便是借粮赈灾。”
“这样可以救更多人。”
梅娘眼睛亮了,下意识道:“你爹守粮仓时,也说过这句话,等战后要用粮赈灾。”
武捕头急了。
这怎么能行!
自己粮食都不够吃,还赈灾。
这母女俩心肠太软了。
武捕头抓耳挠腮。
梅娘却让苏清写借据,她不会写字,却要自己按手印画押。
苏清一脸淡定,提笔写字。
字好不好看不要紧,反正是张借据。
她要借粮五万斤,用于衙门赈灾施粥。
利息还未写,只等王乡绅添上。
最后梅娘再按手印。
按照如今的情况,等到八月份,差不多要还七八万斤粮。
说到这,梅娘都有些犹豫。
利息太高了。
如何能还得起。
苏清颇有些恶魔低语:“但现在能救更多人啊。”
“只要撑到秋收,衙门还能收税,到时候百姓活下来,咱们也能还清欠款。”
武捕头已经不想说话了。
苏县令家的妻女,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
倘若还有旁的官吏在,大家还能劝一劝。
可只有他这个嘴笨口拙之人,说不清的。
梅娘想到能救更多人,已经着手去办。
等衙门其他人听说此事时,为时已晚。
尤其是县学顾教谕之子顾从斯。